北京治疗白癜风费多少钱 http://www.kstejiao.com/大家好,我是心血管内科王医生。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有些冠状动脉狭窄70~80%的患者,很容易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诱发猝死,而有些患者却是活到90岁以上,也没有任何症状,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就和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有些人容易出现急性心肌梗死?
好,我们首先来讲述一下,急性心肌梗死是如何发生的?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性斑块,发生了破裂或侵蚀,斑块破裂后释放组织因子和血小板活化因子,使血小板迅速聚集形成白色血栓;同时,斑块破裂可导致大量炎症因子释放,促进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的合成,从而加重血栓形成,并演变为红色血栓。血栓的形成,使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而导致严重心肌细胞持续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坏死。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动脉硬化斑块破裂或脱落了,从而诱发急性血栓的形成,并导致血管堵塞,引起心肌缺血坏死。
此时,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说斑块破裂了过后,就会引起急性血栓的形成呢?
来举一个简单例子,大家可能就会明白了。
有个俗语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是,一方的地盘有限,容不下八方来的人群,最终给一方的地盘上造成严重的拥堵。比如:一个城堡的东门,受到外敌的侵袭,那么南门、北门`西门就会同时派出军队来援助帮忙镇压。但由于东门只能容纳20万人,结果来了30万人,多出来10万人就造成了东门的拥堵。换句话说,就是好心办了坏事。
好,总结一下,不稳定斑块的破裂时,人的身体会派遣各种组织因子过来进行修复,其中最重要的因子就是血小板,过多的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血栓,同时,由于斑块破裂的地方,本就有严重的狭窄,故而很容易导致血管闭塞。
由此可见,不稳定型的硬化斑块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罪魁祸首。
那么,什么是不稳定的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本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稳定型,即纤维帽较厚而脂质池较小的斑块;另一类是不稳定型(又称为易损型),其纤维帽较薄,脂质池较大易于破裂。
动脉硬化斑块的结构,在临床上常规分为表层的纤维膜和中间的脂质池。纤维帽主要构造是纤维结缔组织,脂质池主要为胆固醇结晶和细胞等坏死物质,炎性细胞等等。
第一,目前国际公认的易损斑块诊断标准,如下:
主要标准:
(1)斑块炎症反应:斑块内存在大量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2)斑块含有较大脂质核心和表面薄纤维帽;(3)血管内皮受损致血小板凝集;(4)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及随后的血栓形成;(5)斑块引起严重管腔狭窄。
次要特征包括:
(1)浅表钙化结节;(2)仅在血管镜下可见的黄亮斑块;(3)斑块内出血;(4)血管内皮功能障碍;(5)血管正性重塑。
第二,而稳定斑块也称为硬斑块,没有易损斑块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表现为:斑块表面光滑、外形规则、斑块回声较强,斑块的纤维帽厚,斑块内多为纤维组织和钙化成分,斑块部分或大部分钙化,无斑块内出血。
第二个问题,有人问,为什么软斑块就会破裂并且掉下来呢?
原因很简单。
首先,我们要知道,斑块是突出于血管表面的,这就像是河道底部的石头泥沙,在河底暗涌水流冲刷下,石头就会被冲走。
动脉硬化斑块,就像是河底的石头泥沙,当血流动力学变化时,又或是由于应激、炎症反应等,斑块就容易破裂、脱落。
具体一点,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血压增高、血管局部狭窄所产生的湍流和切应力变化等情况时,促使动脉内膜上的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脱落,使其内皮细胞回缩、连续性中断,暴露内皮下组织,内皮组织上的胶原等物质可激活血液中的血小板,促使大量的血小板在内膜破损的地方,发生黏附、聚集,并形成附壁血栓,血栓越来越大,最后可能会完全堵塞血管。所以,凡是能让冠状动脉内血流动力学发生剧烈变化的事件都是触发因素。
也因此,当一个人吵架时,情绪激动时,疲劳时,用力排便时,重体力活动时等等,都会使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可使冠状动脉内血流不稳定,从而促使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破裂、脱落,并导致其血栓形成,最终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此刻,又有人不理解,为什么冠脉内的血压急剧升高时,斑块容易脱落?
再举个例子。
洗车场洗车的时候,都喜欢用高压水枪,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高压水枪喷出来的水,冲击力大,污渍容易被冲刷掉,高压水枪的主要原理就是出水口小,也因此,高压水枪的出水口也会承受比其他地方更大的压力,这不就和冠状动脉内狭窄的地方类似吗?冠状动脉内狭窄的地方会承受比血管内其他地方更大的压力,那么不稳定的动脉硬化斑块,是不是很容易被高压血流冲掉啊?
总结一下,易损斑块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及时和准确识别易损斑块对于心脑血管病的临床预防、风险评估以及指导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有人就问了,既然易损斑块,容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去判断他是不是易损斑块呢?
临床上,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常规将冠状动脉狭窄70%时,称之为介入治疗的临界病变!
这是什么意思?
当冠状动脉管腔直径狭窄75%~99%时,特别是主干血管,大多数患者都合并有症状,使用改善心肌缺血的药物治疗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会反复发作心绞痛症状,故必要时需要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或者心脏外科搭桥手术。就是说,管他是不是易损斑块,进行支架植入后,动脉硬化被挤压在支架外,就很难出现斑块的脱落。
但对于狭窄70%的临界病变,有些患者可伴有严重的心肌缺血,而有些患者可没有任何症状。那么,如何能准确地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和心肌缺血呢?
目前临床上常用二种检查方法。
第一,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简称IVUS,通过导管技术,将微导管超声探头送入冠状动脉管腔内,°显示横截面图像,从而提供血管腔内影像,能够精确测定管腔、血管直径以及判断病变严重程度及性质。对于临界病变的界定是比较准确的,这有点像做胃镜时的超声内镜。第二,冠状动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简称OCT,它采用低相干技术,用光波反射时间和光波延迟时间来测量距离,光波强度代表深度,并经计算机处理成信号后,从而获得组织图像。OCT是分辨率最高的血管内成像技术,其分辨率接近10μm,比IVUS大约高10倍,能清晰的分辨血管内组织,被誉为“体内组织学显微镜”,对判断管腔狭窄情况,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相对准确。
最后,总结一下,易损斑块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及时和准确识别易损斑块对于心脑血管病的临床预防、风险评估以及指导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只要是确诊了冠心病,就一定要坚持用药,同时也需要积极管控冠心病的发病因素,如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戒烟,控制体重,并且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等。
其治疗目的有两个,
第一,防止已经出现的动脉硬化斑块变大,并使其变成稳定性斑块,有些动脉硬化斑块还有逆转可能,第二是防止血管其他部位也发生动脉硬化。
好了,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
个人言论,信息仅供参考。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