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养生话题”再一次引发老人们的重视。但是,除了科学的膳食管理和适度健身之外,情绪管理的重要性甚至要在前二者之上。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最怕常处于大喜大悲、情绪激动、兴奋暴怒等负面状态中,这有可能会引发心肌梗死和脑溢血等突发性疾病的危胁。
有这样一种极端的“娱乐状态”就可能引发类似的状态,那就是,唱歌!
可能会有老年朋友说,我只会唱歌不会跳舞啊,不是说唱歌的人容易长寿吗?难道唱歌也有危险?
别急,请容小编细细道来。
关于这个问题,小编援引医院牛皓教授的观点:
1、心肌梗死:当老年人们聚在一起后,一起唱歌会造成情绪激动,这时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容易因此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
2、脑溢血:可能是在唱高音或者是剧烈活动时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而诱发的或者是伴有高血压,从而老年人在唱歌的时候也会引发脑溢血,如果基础心脑血管疾病,很容易诱发脑出血。
注意事项:客观讲,老年人不适合频繁的唱歌,建议不要过多的与老友们进行欢乐的唱歌,防止因情绪上升导致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危险。
有些老年人,会经常性地参与一些容易导致情绪激动的“娱乐活动”,比如在剧烈噪音(比如锣鼓喧天式的音乐)的场景下长时间跳舞、扭秧歌,尤以在充满着“争斗和吃醋”(容易引发争执)的环境里常年的歌舞为甚。可是,它会给一些老人带来“我很快乐”的错觉。
当单纯的爱好变成了“娱乐圈式”的钩心斗角和抢风头,性质就变味了,除了可能会引发牛皓医生所说的危险,还可能由此引发暴怒和争吵,极大的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在近些年来,老年人在歌舞状态中因过度激动发生猝死的案例越来越多,受篇幅限制,小编就不一一举例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关键词即文章开头部分的标题。
对于这种现象,我专门请教过医院心内科的周方均教授,他是卫生部医学考试中心命题委员、博士后基金会专家评审委员。
“很多老年人都是“一体多病”,在有心脑血管类疾病的人中,有不少都是由情绪变化所致。过激的情绪会导致身体内环境改变,兴奋指标(儿茶酚胺)升高,由此可能会出现不可预知的负面状况。所以日常娱乐也不宜过度,切忌大喜大悲大怒。如今的老人都是在和平年代长大,缺乏历练,和“传统认知中的老人”不同,其心理抗性、成熟度、自律性都是有限的。”
虽然科学证明适度的娱乐(包括歌舞)的确会让人更长寿一些,但事实是,今天我们所讲的情况在性质上和常规性的唱唱跳跳是有很大区别的。
和中青年人相比,精神世界贫乏的老年人更容易用比较悲观的态度面对余生,仿佛只有“活一天就玩一天”这一条路可走。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很多老年人会频繁的参与和直播有关系的活动,还有人会加入一些竞争激烈的网络团体,在各种名目的所谓网络直播晚会中,有机会排麦的名额比较有限,由此会带来很多烦恼和不平,甚至会引发争吵。加上这类活动一般都是在夜间进行,基本都会持续到深夜,如此一来,危害就更大了。
这些老人常常会用不属于这个人生阶段的状态去追求那些虚拟的鲜花和掌声,由此带来的健康危机,实在是不可小视。
那么,既然找到了问题的源头,我们如何才能解决精神空虚的问题?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规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接受自己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死去的事实,恐惧和恐虚就由此而生,这一点,在老年人群中尤其明显。
其实,只要接受了这个自然规矩,就代表着我们站在了“生命的高处”,你就有了“俯瞰”整个人生的高度和能力,从而用超脱和自在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到时你就会明白,很多看着热热闹闹的事情都没有必要去执着的争取,因为他们的价值很有限,须知,过度的取悦自己,反而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灾祸。
我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