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AF)因其发病率升高及相关卫生保健影响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人口老龄化、多病共存、合并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生存期延长,导致房颤发病率升高。房颤患者为管理症状和合并疾病(卒中和心力衰竭)而多次使用卫生服务资源,进一步造成高昂的卫生和社会护理成本。与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相比,导管消融术(CA)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更有效,是目前心律控制的一线治疗策略。证据表明,CA改善AF患者的生活质量(QoL),减少心力衰竭住院、卒中和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事件。
然而,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中,只有一半患者在一次消融手术后长期(≥3年)未发房性心律失常(53.1%,95%CI:46.2-60.0%)。高龄和长期房颤病史等危险因素,增加了复发的可能性,但不是消融失败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更精准的消融前筛查工具(包括生物标志物),以确定患者消融术后复发风险。此外,识别血液/血清生物标志物有助于个性化用药,有创操作或新型靶向药物应用前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
既往荟萃分析中,利钠肽、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低密度脂蛋白(LDL)、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和半乳糖凝集素-3(Gal-3)均与射频CA术后AF复发风险增高相关。此外,高敏CRP(hsCRP)、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IT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