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年3月30日,美国麻醉医生CrawfordLong为一位摘除颈部肿块的患者成功实施了第一例乙醚全麻。为了表彰麻醉医师对医学的贡献,经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后,由美国总统布什于年签署总统令,每年的3月30日成为美国的国家医生节。各国为了表示对医生的感恩,普遍采纳了这一天作为国际医生节。而麻醉在中国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三国时期号称外科鼻祖的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今天,在临床上,麻醉已经成为一支神奇的“特种部队”,麻醉医生的理念和技术水平不仅影响手术成败,而且关乎患者整个围手术期的生命质量,可谓举足轻重。国际医生节来临之际,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将发起倡议,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大型公益宣传活动——中国麻醉医师周,主题为“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为此,本报特邀我国麻醉学重量级专家熊利泽教授撰文,就学术理念、学科发展、患者安全等核心话题介绍观点、分享经验,从而推动麻醉及危重症医学的学科发展及科普工作。
熊利泽,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原总后勤部科技金星。荣立一等功和二等功各1次。熊利泽担任世界麻醉医师联合会常务理事兼亚洲及澳洲区主席,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赴英国牛津大学和日本山口大学学习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脑保护。先后获得并主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际重大合作、国家新药创制等课题21项,在JClin-Invest,EurHeartJ,ProgNeurobiol,Anesthesiology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篇。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总编辑。
新时期的里程碑
“从麻醉学到围手术期医学”
众所周知,手术需要麻醉。但接受手术的患者和家属经常会质疑:麻醉有无风险?手术中和手术后会疼痛难忍吗?麻醉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吗?这些问题确实是公众存在的求医困惑。而要回答并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需要追溯麻醉的发展历史,还要厘清麻醉面临的现实难题,更要找准麻醉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方向如今已经十分清晰,那就是正在进行中的从麻醉学到围手术期医学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也将成为新时期医学发展的里程碑。
功不可没
麻醉让人类远离“悲惨世界”
年《商业周刊》(BusinessWeek)评选了人类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创新,其中手术和麻醉、疫苗和抗体、基因测序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有的三项入选者,可见麻醉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的健康发展史。麻醉术发明前,为了解决手术引起的疼痛,医生尝试了按压患者、捆绑、用木棒敲头、喝酒等方法,效果可想而知。直到年10月16日在美医院由Morton医生当众表演乙醚麻醉成功,标志着现代麻醉的开始,人类从此真正战胜了手术中疼痛。麻醉术的诞生改变了世界悲惨的一面,提高了人类生存的能力和生活质量,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新中国成立前,医院引进了西方麻醉药物和技术。新中国成立后,一批中国麻醉先驱,如尚德延、吴珏、谢荣、李杏芳、谭蕙英、王源昶等著名学者,带着当时最新的麻醉理念、知识和技术,从国外回到祖国,扎根中华大地,在兰州、上海、北京、医院建立了麻醉科,开展临床麻醉工作,培养麻醉专业人才,开创了新中国的麻醉学事业。但由于当时麻醉药物的固有缺点,并缺少必要的监测和麻醉设备,麻醉安全得不到保障,麻醉死亡率高达1/,甚至每例-例麻醉就会死亡1例。
“五大”愿景
引领麻醉学创新转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了先进的药物、设备和技术,并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有位的麻醉医生,我国麻醉学科经历了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汇聚临床麻醉、危重病医学、疼痛诊疗和急救复苏为一体的临床二级学科,麻醉的安全性迅速提高,医院麻醉相关死亡率已降至1/10万-20万。可以这样讲,今天的麻醉对于绝大多数手术患者是安全的,麻醉医生既能保证手术中无痛,还能提供手术后镇痛服务。而令人遗憾的是,虽然一些患者能度过手术期,但是由于老龄化,并存多系统慢性疾病等因素,其术后近期和远期的并发症仍然居高不下,比如手术后30天内患者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和死亡。我国尚缺乏确切的死亡例数和并发症发生率,但据国外研究和统计报告,手术后30天内死亡率高达0.56%~4.00%,其中心肌梗死是第一位死亡原因,至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则更高。我们可以按全世界的平均值估算我国外科手术后死亡率为2.28%。而年全国手术量超过万,那么年手术后死亡例数至少90万以上,成为我国排名第四位的死亡原因。
因此,麻醉医生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