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急诊不典型心梗快速识别法的探讨 [复制链接]

1#

来源:谷苟心电平台

急诊不典型心梗快速识别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研究急诊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快速识别方法,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方法回顾分析年6月1日至年12月31日我院急诊救治的例初诊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心电图、生活习惯等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并对患者年龄、首次诊断时间、医师的专业程度、梗死部位、合并其他疾病等因素行误诊率卡方单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可能影响诊断准确率的5个因素行LOGISTC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例患者由于症状不典型早期误诊39例,误诊率11.02%;根据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年龄、合并其他疾病、医师水平、首诊时间、发生心肌梗死部位均显著影响诊断准确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不典型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临床症状多样,诊断时应在掌握全面信息时进行诊断,包括了解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行心肌酶检查等,从而尽早进行急诊处理,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受损,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常见心血管疾病,病情凶险致死率高[11,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临床上约有10%一20%AMI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征[21,容易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此次我院对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分析,旨在早期识别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改善患者预后。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年6月1日至年12月31日我院急诊救治的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临床症状、其他检查措施确诊。其中女例,男例,年龄32。87岁,平均年龄(63.58±8.31)岁,例患者中合并有并发症例,合并糖尿病88例、高血脂54例、高血压93例、冠心病26例、胃炎15例、心律失常12例、心衰3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急性肠炎5例、胆囊炎9例、脑出血9例、肺心病2例。初诊时因临床表症不典型误诊39例,误诊39例患者发现误诊时间5-20h,平均(11.52±2.39)h。心肌梗死部位包括广泛前壁71例(误诊7例),局限前壁49例(误诊3例),前间壁43例(误诊3例),下壁80例(误诊16例),侧壁37例(误诊4例),后壁24例(误诊1例),非Q波心肌梗死50例(误诊5例)。

2.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资料完整的例患者,查阅各患者的原始记录(包括门诊记录、临床诊断记录、住院病历、基本资料等)。对患者自述的情况、病史、心电图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情况进行统计和建表,筛选出9个可能对诊断率有影响的研究因素: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饮酒、吸烟、首次诊断时问、合并其他疾病、医师的专业程度、梗死部位。对该9个因素进行误诊率单因素分析,在得出结果基础上,进一步对例患者行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3.急诊治疗

急诊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抢救,心电图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对疼痛剧烈患者行镇痛、止痛,行血常规、凝血、生化、血型等检查。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各0.3g,服用速效救心丸。建立静脉通路,静滴尿激酶万u加入浓度o.1%生理盐水ml。对休克患者给予抗休克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转心内科监护室;对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控制患者心律在50bpm~60bpm,对合并有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疾病患者采用对症治疗。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l8.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T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P0.05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早期误诊39例,误诊率11.02%,包括心律失常、肺心病、心衰等呼吸系统症状11例,胃炎和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症状13例,身体出现疼痛或难以描述的不适感7例,抽搐、意识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8例。

心电图表现包括:

①早期心电图正常或T波改变,误诊13例;

②无病理性Q波心肌梗死,可能表现为T波倒置或(和)sT抬高、压低;误诊4例;

③后壁心肌梗死出现V1~V2导联R波升高、T波升高,加做V7一V9可显示出梗死,误诊1例;

④小灶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无典型表现,误诊5例;

⑤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电图仅显示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像,误诊6例。另10例患者未进行心电图检查。

1.单因素卡方分析

对9个因素分别进行了单因素分析,总结出以下5个具有显著影响诊断率的因素。具体见表1和表2。

2.多因素回归分析

对以上五个因素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对误诊率影响最显著的是年龄和医师专业程度,其次是梗死部位、合并症情况及首诊时间,结果见表3。

讨论

1.误诊的原因

分析AMI是冠状动脉持续性、急性缺氧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可并发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具有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AMI典型症状表现为胸骨后紧缩性、压榨性剧痛,也可能有休克、心律失常、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不具有显著临床症状或心电图特征,从而导致漏诊、误诊。心电图是诊断AMI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根据资料显示,首次诊断敏感性仅为45%~60%,采用动态描记诊断可靠性也只有80%一85%[4】。

不典型AMI患者无剧烈胸骨后疼痛,可能是患者机体B内啡肽升高起到镇痛作用,耐受力和痛阀的提高、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也可能造成无痛AMI。高龄患者由于疼痛敏感性降低,多具有高疼痛阀值,据文献显示,70岁以上老年人无痛性AMI占无痛AMI的35%~40%。此外,部分不典型AMI患者首发症状非常不明显,例如难以说明的身体不适、眩晕等,极易造成误诊。

2.不典型AMI诊断要点

本次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得出了5个应当重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