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温先生怎么也没想到
一次平常的候机
差点成为他人生的终点
而让他起死回生的
是“只因在人群里多看了你一眼”的幸运
候机时偶然一瞥
发现男子突发心梗
10月12日,浙江省医科院职防所办公室主任李涛和同事们正在广州白云机场航站楼候机。
“我正在和两位院长聊前一天会议的内容,就看到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子从我们身边走过。”就是这么漫不经心的一瞥,挽救了这位旅客温先生的命。
温先生40多岁,1.75米的个头,身材偏胖,穿着打扮也是普通的路人样式,并不惹眼。就在李涛的目光投向温先生不久,他就突然摔在了地上,“一开始我以为是不小心摔倒了,但是看到他在地上没有反应,就意识到了不对劲。”
李涛赶紧冲到温先生身边,发现他脸色发白,嘴唇发紫,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李涛很快判断出来,这很可能是心梗。
一个胸外按压,一个人工呼吸
素不相识的医务工作者很快分了工
只过了十几秒钟,温先生的心跳和呼吸都消失了。李涛很快扶住温先生的肩膀,要将他平放在地面上。
不远处,原广州解放*医院妇产科主任陈洪贵也快步往这里走来。两位素不相识的医务工作者很快就分了工——头发花白、已经61岁的陈洪贵负责胸外按压,而年轻的李涛负责嘴对嘴人工呼吸。
温先生的唾液从口腔里分泌了出来,李涛没有时间处理这些分泌物,还是直接嘴对嘴进行操作。
陈洪贵按压一会儿,李涛就人工呼吸一次,两人没有太多的交流,但默契就这样自然而然产生了。
两人配合了3分钟后,他们听到温先生深呼了一口气,慢慢张开双眼。趁着这档口,李涛才有空拿着身边人递来的纸巾,擦掉了温先生口腔外的唾液。
就当大家以为他会慢慢恢复时,温先生又闭上了双眼,心跳呼吸又一次停止了。
广州医护接过接力棒
当时,正在候机的广药大附一院急诊科曾育辉主任也刚好路过,作为从医30多年的医务人员,他毫不犹豫的跑进人群中,冲过去查看病人情况:“我是急诊科医生!让我们看看!”只见一名青年男子倒在地上,面色发紫、没有呼吸、没有心跳、昏迷不醒、瞳孔放大。
曾育辉主任上前迅速解开男子的衣扣,保持其呼吸道通畅。检测小伙子生命体征:瞳孔放大,心跳呼吸都没有。作出初步评估:急性心肌梗死!需要马上做心肺复苏、除颤!“我是急诊科医生,病人需要心肺复苏,请大家让一下!”
一同候机的广药大附一院耳鼻咽喉科刘俊捷医生也参与到忙碌的抢救过程中。
10时32分,机场的急救人员带着除颤仪等设备赶来,接过了这支事关生死的接力棒。急救中心邓医生等医护人员立即接手抢救,此时患者仍呼之不应,大汗淋漓,患者大动脉搏动不能触及,没有呼吸,初步诊断为“呼吸心跳骤停”,情况万分危急,医护人员立即给患者继续实施心肺复苏、电除颤、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等急救措施。
经过20分钟的心肺复苏和2次电击除颤,病人终于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可以睁开眼睛了。急救车也已抵达机场候机楼,病人进行安全转运,进行进一步治疗。
医院后,心电图提示患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医院立即给患者实施急诊心脏介入手术。
(点击下方观看视频↓)
死神靠近猝不及防?
其实它“蓄谋已久”
“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猝死定义。突发、迅速、无法预测……猝死的这些特点似乎都在强调“死神”的靠近猝不及防,但其实,所有的猝死都是“蓄谋已久”。
曾育辉说,猝死是有原因的,可分为内外两方面诱因。这些诱因是长期形成的,所以,说它“蓄谋已久”并非没有根据。
在对大量临床病例的分析中,医生们发现,平时看似健康的中青年人的猝死,跟外因——不良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常见的主要不良生活方式如:
锻炼和睡眠不足:
有研究对全国职场人士的调查显示,很多职场人每周锻炼时间甚至少到不足1小时,每天睡眠时间不足五小时。锻炼和睡眠不足,体质下降,过度劳累、精神过度紧张这些因素会引起血压升高,血管损伤,加重心脏的负担。
烟酒过度:
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抽烟喝酒也是诱发猝死的一个原因,特别是喝酒过度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引起心血管问题;而吸烟已经证实对心血管有明显的损伤。
长期熬夜:
无论是工作需要还是夜生活丰富的长期熬夜,挤占睡眠时间,对身体和精神也是双重损伤,超负荷运转的身体很容易引发心肌梗塞、心脏病发生。
“这些外因叠加作用到一定的程度,容易引发猝死。”曾育辉说,不少发生意外的中青年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不了解,其实还有未发现的内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先天性心脏病等,但因没做规律体检未能及早发现,其实这些异常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容易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如果有潜在未发现的内因,在外因的作用下,更容易引发猝死。”曾育辉补充道。
有“三高”、心脑血管病或肥胖等基础病的老年人,“内因”十分明确,只要重视治疗、控制好病情,风险反而可能下降。而中青年总觉得自己年富力强,容易忽视潜在的健康问题,加上工作、生活节奏快,种种危险因素与不良习惯悄悄形成叠加效应,更加让人“猝不及防”。
猝死突发没有前兆?NO!
过半猝死两周前有先兆
猝死完全“猝不及防”,没有前兆吗?事实并非如此!
广州医院急诊科学科带头人陈晓辉教授提醒,虽然一部分猝死可能先兆不典型,但也有半数以上在发生前两周出现了明确的表现,患者会自觉身体和心理负荷过重,通常会表现为胸闷、胸痛,一过性意识丧失、晕厥;情绪焦虑、失眠;外界诱因导致的不能入睡;生活方式诱因导致的巨大心理压力等。
如果出现这些不适,就应积极进行医疗干预。出现长时间的胸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或头晕目眩等症状时,应马上就医;抢救及时的话预后还好,但若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心电不稳,可迅速进展到心跳骤停。
“大多数猝死在将发生前是有迹可循的,只不过这些症状大多隐匿且看似与心脏无关。”曾育辉说,很多人只在出现心绞痛才引起重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他提醒,很多心脏病发病的症状是一种“窒息感”,甚至是“濒死感”,这种症状一般持续时间不长,短的只有十几分钟。正因为这些症状很短暂,易被人们所忽视,以为“只是一时不舒服”,结果一旦发病就猝不及防,抢救不及时、不得当,生命稍纵即逝。
预防
戒烟限酒防“三高”
特殊人群定期体检
在日常生活中,要防心脏猝死,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高血压和高血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和加强锻炼;另外,要懂得识别压力,释放压力,防止过度劳累。
有血脂不正常、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糖尿病家族遗传史等人群要定期做相关筛查,有发病史的人群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控制好病情。
把握“白金十分钟”
到达前应该这样做
现代医学证明,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2分钟,2分钟内心肺复苏的生存率可达90%,4分钟内心肺复苏的生存率约50%,在10分钟后抢救成功率几乎为0。
但95%医院以外的场所,发生时,要保证专业医护人员在10分钟内赶到发病现场是困难的。在急救白金十分钟内,每延迟1分钟胸外按压或除颤,抢救成功率将下降10%左右。
如果有人在户外发生心跳呼吸停止,我们该怎么做呢?陈晓辉给出以下5点指引——
1
确保现场环境安全
首先要查看病人发生意外的现场是否安全,如是否有高空坠物或者其他可能威胁病人和救护者自身安全的危险因素存在。救护者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将病人转移到安全的位置进行施救。
2
识别和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对于突发倒地、不省人事者,目击者首先应拍击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叫病人,同时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或存在不正常的呼吸,如果病人没有反应并且无胸廓起伏等呼吸征象或存在濒死样喘息,即可判断患者为心脏骤停,应呼叫他人拨打急救电话“”并协助抢救。
3
胸外心脏按压
呼救之后,施救者马上开始30次的胸外心脏按压,然后做2次人工呼吸。在进行胸外按压时应当注意,以至次/每分钟的速度实施胸外按压,按压深度至少达到5厘米、小于6厘米,且每次按压后让胸部完全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的停顿。
4
人工呼吸
30次按压后给予2次口对口人工呼吸,每次吹气超过1秒,吹气时可看到胸部隆起。
5
快速除颤
公共场所如果有体外自动除颤器(AED),目击者应尽快使用除颤器施救;若不能立即拿到AED,应马上做心肺复苏,在设备可供使用后尽快进行除颤。
陈晓辉提醒,施救者应不断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患者有反应或有专业医护人员接手。
医学指导:广州医院急诊科学科带头人陈晓辉教授、广东医院急诊科主任曾育辉
部分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翁淑贤、李妍通讯员许咏怡、潘英媛、邓雁华、蓝佩君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翁淑贤、通讯员潘英媛
图:受访者提供、视觉中国、网络资料
来源:广州日报、健康有约(gzrbjkgj)、钱江晚报(ID:qianjiangwanbao),浙江24小时、新华社
本地
最近,连接广佛两地的五丫口大桥维修工程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