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兰大二院心内科团队运用目前国际最新的心腔内超声(ICE,SoundStar)导管结合Carto三维标测系统,成功完成2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此项技术的开展为兰大二院首例。
该2例患者因严重“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收住入院,入院后经白锋教授、常鹏教授、孙守刚教授等专家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治疗方案,并在浙江大学医院刘强教授的指导下成功实施手术,术后患者各项指标恢复良好。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obstructivecardiomyopathy,HOCM)的特征在于非对称性心肌肥厚,常发生在主动脉瓣下区域,且容易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梗阻越重,临床症状越重,预后也越差。LVOT梗阻是动态变化的,治疗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症状,部分患者通过药物即可改善心绞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然而可用的药物十分有限,且受到许多限制。当药物治疗受限,症状又难以控制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早在20世纪70年代,外科室间隔切除术认为是非药物治疗“金标准”,但开胸手术对病人的创伤较大,对传导束影响较大,容易造成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近年来,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无水酒精)开始成为一种替代SM的非药物治疗方法。然而间隔支动脉存在一定的解剖变异,不是总与梗阻部位相匹配,因而限制了效果,此外存在起搏器依赖风险,在易损患者中有留下致心律失常疤痕的潜在风险,症状残余/复发的比例较高,有可能需要重复干预。
近年来,心腔内三维超声技术(ICE)是国际心内介入领域兴起的一项新技术。它在心内导管介入的基础上,把腔内超声探头送到心脏的特定部位,结合心腔内三维标测技术对于用于复杂的心律失常的治疗,得以在手术中清晰观察心脏内的特殊结构,实时监测心脏情况,零射线指导下房间隔穿刺,心脏解剖异常或变异患者的实时解剖定位,消融术中监测和第一时间发现不良并发症。
心腔内超声导管指导下的三维射频消融术可实时获得心腔内解剖结构、精确指导消融导管到达靶点部位,心腔内超声还能实时监测术中腔内变化,第一时间发现心房内微血栓形成和心包积液等并发症,并实现介入手术的“零射线”,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绿色电生理,极大地提高了电生理手术的成功率及安全性。随着该项技术在我院的成功应用及普及,将治愈我省更多的复杂性心律失常患者。
ICE实时监控下行室间隔射频消融来源:甘肃文化影视频道全媒体记者/陈婷
实习编辑/邓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