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飞逝,如今,很多革命前辈已经与世长辞,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传奇女士,是唯一健在的开国大将夫人,今年是她的周岁华诞。
她与丈夫罗瑞卿携手从抗日时期走向和平时期,他们俩在艰难岁月中彼此相依,是革命时期令人羡慕的情侣,二人在*旅中的佳话流传至今。
郝治平与罗瑞卿二人于年结婚,一起生活了三十七年,共同抚养了八个孩子,这些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都成为了优秀的人,他们分别从事于我国*事、医学、科学、经济领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巾帼不让须眉
年,郝治平出生于河南省的小山村,父母的开明,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给了她很大的影响,小的时候,她就被送入学校念书。
后来,郝治平凭借着努力和聪慧,考上了开封省立女中,是当时临漳县,第一个到开封上学的女学生。
由此可见,从学生时期,郝治平就展现了与其他女子极大的不同,良好的教育也为后来她从事革命事业做铺垫。
年,“七七事变”爆发,民族危亡,百姓任人宰割,15岁的郝志平发出了“谁说女子不如男,我要抗日打*子”的心声。
她在布告栏里看到“抗日革命大学”发布的招生信息后,便商量着连夜跟着姐妹一同离开故里,本该是与人结伴,但是由于另一个女孩被家中父母发现,无奈之下,年轻的郝治平只好独自一人踏上了加入共产*的旅途。
一路坎坷,她终于到了山西运城的“抗日革命大学”,却没想到这里只是一个空招牌。
于是,她又一次踏上了加入共产*的旅途,只不过,这次不一样,他们前往的地方正是革命的主要根据地——延安。
郝治平终于如愿以偿,成功地加入了共产*。
年,抗日进入相持阶段,中央下达“千人渡*河,挺进华北敌后”的任务。
由于任务艰难,考虑到战时的危险,上级发布“尽量不让女同志去”的通知。
郝治平得知后,怕自己不能去前线,于是立即去找了领导,表示抗日不上前线,不见*子,她在抗大学的知识和来延安的壮志都无处施展。
在郝治平的坚决态度下,领导们被她打动,同意了她的请求。
部队来到了晋察冀,郝治平任女兵连排长。
晋察冀的指挥员得知罗瑞卿的抗大有女兵连,便提出要派出一些人在这里帮忙。
郝治平生怕自己被留下来而去不了敌人的后方,于是,她和连长一起去找校领导办公室。
时任抗日**大学的副校长职务的罗瑞卿碰巧不在。
俩人便留下一张署有名字的字条,表明自己想继续跟着抗大走的决心。
相知到相恋,生死与共
虽然留下了纸条,但是罗瑞卿只浅浅地知道郝治平的名字,在数千个学员中,他并不知道郝治平是谁。
而郝治平对罗瑞卿印象很深刻,这位指挥员经常站在台上大声讲话,很是令她尊敬和崇拜。
在一次机缘巧合下,部队在河边村子里停下来休整。
傍晚,郝治平独自在河边散步,碰到也是一个人散步的罗瑞卿。
郝治平向他敬礼后,罗瑞卿询问她叫什么名字,郝治平大声的回答完毕后,直直的敬了个礼就走了。
这次邂逅,充满活力的郝治平终于给罗瑞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年,罗瑞卿带领*队转移到太行山的革命区,任*队*治部主任,他在那里参与了指挥百团大战和领导华北抗日游击战争。
与此同时,郝治平在抗大毕业后,也被调到中央北方局*校学习。
在深造的期间,二人接触的机会也变得多了起来,罗瑞卿因为身经百战,所以常去给学生们讲课,也很受学生欢迎,每次他开讲课,好学的郝治平总是会有一大堆问题提问,两人便因此熟悉。
相识,郝治平早于罗瑞卿,而产生恋情,罗瑞卿却早于郝治平。
通过郝治平朋友的牵线,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近。
终于有一天,罗瑞卿向郝治平求婚,此时,郝治平心中也早已明白了自己的心意,听到钟意的人对自己求婚,她表示希望罗瑞卿可以等到自己毕业。
年4月3日,在同志们的欢呼祝福下,二人成了婚,此时罗瑞卿35岁,郝治平19岁。
他们虽然相差了十六岁,但在艰苦的抗日环境下,他们之间早已心灵相通,彼此依靠。
次年,罗瑞卿和郝治平有了第一个孩子。
孩子刚一出生,敌人便开始了对太行山的大扫荡,无奈之下,只好连夜转移。
夜幕降临,罗瑞卿骑着马在前面指挥,郝治平和孩子因为跟不上部队的行*速度,只好在最后面缓慢地走。
罗瑞卿虽然十分忧虑妻儿,但是他有更重要的责任在身上,唯一能做的,就是解开马搭子上的一块油布,盖在女儿的破篮筐上,为她抵御住一丝寒冷。
可是,冬天的大山上怎么可能仅用一块油布就能取暖,看着自己的女儿瑟瑟发抖,身体变僵,二人也没有办法。
郝治平抱着装着孩子的篮筐,依偎在巨石下面,躲避敌人的炮火,一个炸弹过来,郝治平刚恢复意识,就发现孩子的篮筐被土沙掩埋。
就这么绊绊磕磕的一路行走,终于看到了认识的老乡,郝治平将孩子交给了老乡抚养,在老乡再三保证下,她终于放下心,又毅然决然的又回到了部队的队伍中,这个刚出世的孩子就是长女罗峪田,抗日战争结束后,她才回到父母的怀抱。
抗日战争结束后,解放战争紧接着开始了,罗瑞卿作为将*,总是在前线指挥作战,郝治平作为一名共产*人也没闲着。
夫妇两人一起在战争的最前线与敌人做斗争,虽然,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他们对彼此总是相濡以沫,互相关心,就好像只要两个人在一起,不管再大的险阻,总能够携手共进。
令人骄傲的丈夫和孩子
建国后,罗瑞卿被中央任命为公安部部长,每年国庆,北京天安门广场上,都要放烟花,然而,这便是他最忙碌的时候,因此,夫人郝治平总是“责怪”他不陪着家人孩子,但是看着自己丈夫高大的身影在城墙上矗立,她又觉得骄傲。
然而,后来让郝治平骄傲的可不只有当时站在城墙上的丈夫,还有烟花绽放时,围着她身边叽叽喳喳转的孩子们。
郝治平与罗瑞卿二人一共在一起生活了三十七年,共同抚养了八个孩子,这八个孩子在父母的严格教导下,个个都成为了国家栋梁。
长子罗箭,虽然不是郝治平亲生的,但是郝治平待他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同时,罗箭对继母也十分尊敬,对自己也很严格。
他在学校成绩优异,求学期间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来,他又进了哈尔滨*事工程学院深造,毕业后,他潜心做科研和妹妹罗峪书一样,都是我国优秀的核物理专家。
长女罗峪田,最为继承父母风姿,她儿时便和父母一起风餐露宿,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却不畏惧,长大后的她与母亲一样选择了从*的道路。
次子罗宇的公开信息很少,但可以知道的是,他在部队里表现优异,被授予了大校*衔。
小儿子罗原,有着过人的经济头脑,后来成为了北京市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
三女儿罗峪平,和其他孩子不同,她没有从*而是选择了从医,她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大学,从事于临床医学。
生死与共爱更深
年,罗瑞卿与妻子结婚34周年时,写了一首诗为《忆往事书赠治平》,在这首七言诗里,罗瑞卿概括了二人从延安到太行山,从相知到相识,再到相恋,涵盖了他们一起经历的风雨,走过的岁月。
一句“生死与共爱更深”,直接抒发了二人一同经历过生死,情比石坚的爱情。
年,罗瑞卿已经72岁,他向中央请示,去外国治疗腿上的旧疾,郝治平为了照顾他,一同前去,手术前一天,心系丈夫的郝治平,手拿鲜花,医院看望丈夫,“放心吧,一切都会好的”罗瑞卿这么说的,脸上挂着笑。
那时,谁也未曾想到,这一幕便是永恒,这一笑便是永远。
郝治平坐在外面等待着见自己的丈夫,期间,她几度掩面哭泣,但因为害怕感染,医生终是没允许她进入看望。
经别人劝说下,她回到了酒店,还没等休息,医院里就传来了噩耗——罗瑞卿因心肌梗塞去世。
他们夫妇二人,一次又一次地从虎口脱险,只因二人携手共进,但郝治平知道,这一次,便是永别。
这位一生传奇的女子,并未因为丈夫的突然离世而从此一蹶不振,相反,郝治平女士一心投入到了工作中。
她勤勤恳恳,不曾终止学习,现在,郝治平女士已经一百周岁了,她还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