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冯春霜记者边浩玥
近日,医院收治了一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整个手术过程中发作了八次室颤,经过医护人员的抢救,终于将患者救了回来。想起这场抢救,参与救治的医院心内科医生窦晋景还记忆犹新。
凌晨00:25,窦晋景值夜班正在整理病例时,突然收到了心梗绿色通道群里传来了一份心电图,很快,就判断出是急性ST段抬高型下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
看到心电图后,就像有惯性一般,窦晋景赶紧起身快速往急救中心奔去,路上电话联系听班的齐超副主任和导管室。赶到急救中心抢救室,快速查看患者情况、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与尚清醒的患者和家属沟通、签署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知情同意书。
窦晋景说,大家配合默契,没有多余动作,没有多余语言,幸好患者和家属也没有她所担忧的犹豫,在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上,医患达成了最佳合作。
一切准备就绪,导管室也准备到位。窦晋景与急救中心同事用平车将患者用最快的速度向导管室“飞”去。到达导管室,同事们已做好术前消*、铺完无菌巾,立即为患者进行输液、连接管路、查看仪器设备,一切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这时,心电监护仪突然传来刺耳的警报声!“不好,发生室颤!”齐超说,“马上除颤!同时(胸外心脏)按压!”急诊胸痛患者病情就是这样,瞬息万变。
窦晋景说,当时患者意识丧失、全身抽搐,同事们迅速调好除颤仪,自己拿起电极板、充电、放电。一次,没有恢复自主心律,患者持续抽搐将导致无菌手术台被破坏,同事们对患者进行保护性束缚,避免患者从手术台上跌落;齐超与成凯继续轮流胸外心脏接压,窦晋景则进行第二次除颤,还是没有自主心律。第三次,心电监护仪上终于出现了自主心律的图形,而且患者的意识也恢复了,说了句:“我刚才睡着了。”
听他这话,大家都及时安抚,说我们都一直在他身边,让他放心。齐超迅速更换无菌手套,以尽快开通堵塞血管,避免再一次危险的发生。成凯协助手术,王萱萱与张琳穿好铅衣,手术台旁守护配合,准备随时抢救,自己则趁着这个空档,到药房取急救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齐超和成凯一眼不眨地注视着造影屏幕,导丝、导管在齐超手中快速流畅地穿行,自己和其他同事则目不转睛地盯着心电监护仪上的心电信号和血压。
“室颤!”看到心电图形变化,窦晋景脱口而出,胸外按压,保护约束,保护手术台,除颤,一次、二次、三次,自主心律的图形才又显示在屏幕上。所有人都清楚多次室颤的危险,必须快速完成手术。所有人都高度紧张守在患者身边,以备随时抢救。
窦晋景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作了八次室颤,幸运的是,都在医生的抢救下转复自主心律,并顺利完成冠脉血管重建,安全转运到心脏重症监护室(CCU),而且术后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脱下铅衣,大家手术衣都被汗水湿透了,我作为心内科的非介入专业医生,这次参与到在手术台前抢救的过程中,真切地体会到‘铅衣侠’们工作的辛苦与专注。”
据了解,医院急救中心联合心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科教科等先后成功创建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并率先提出“上车即入院”急救理念,至今已成功救治余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大门到开通血管时间平均为40分钟,极大地保障了患者安全。
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指供血心脏的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阻塞,心肌因缺乏血液供应出现坏死,心脏功能受损可能危及生命的一种急性病症。尽早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以此恢复心肌供血,是降低心梗患者病死率和改善预后最关键的治疗手段。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和尽早救治,是挽救心梗患者生命的关键,也是改善心梗患者长期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基石。
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兆都有哪些?心梗的标志性症状是胸痛,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或至颈部、咽部、下颌、上腹部、背部上方等,产生压迫、发闷、紧缩等感觉。另外,最为严重的心梗可直接表现为心跳骤停,也就是所谓的“猝死”;部分人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气急等不适症状;其他症状还可能有烦躁不安,冒冷汗,恶心呕吐,心慌恐惧,偶有濒死感甚至眼前发黑、晕厥等。因此,患者一旦出现疑似心梗的症状且持续不缓解,包括胸部轻微发紧或不适感,有时可表现为麻木或烧灼感,即便症状医院诊治,以免延误治疗。
此外,怎样预防心梗?建议适量运动。坚持锻炼和进行适当的运动是保持健康的法宝,可以进行一些有氧运动,打打太极拳,参加慢跑等。规范自己的作息时间,减少熬夜。避剧烈情绪波动,防止支配血管收缩的神经过度活跃和过度持久的冠脉血管收缩。
戒烟戒酒。吸烟醉酒容易引起心梗,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吸烟为心脏疾病的高危因素,长期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降低血管弹性。保持心情的愉悦会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平时可以听些舒缓的音乐,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注意饮食均衡,三餐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谷物类食品,加强体质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体能。定期进行体检,针对存在的诸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及时地进行治疗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