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专科治疗医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猝死的发生毫无征兆吗有可能预防和治疗吗理
TUhjnbcbe - 2023/9/17 18:52:00

是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被“猝死”盯上?猝死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有哪些?又该如何科学地防范?关于猝死,你不知道、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叶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贾大成

北京急救中心急救医生

吴林

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猝死的定义

叶盛: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与生命有关系,只不过它是生命的反方向,也就是死亡。准确地来说,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是猝死。既然要聊猝死,我们是不是应该先给它下一个定义,到底什么叫猝死?

吴林:猝死的概念经过了很多变动,现在美国的心脏学会、心脏病学院给了一个大家比较公认的定义:猝死是突然死亡,它是不可预知的。外伤杀人或者事故,这些死亡不能就被认为是猝死。这是第一个要素。

叶盛:也就是猝死是没有任何征兆的。

吴林:猝死的第二个要素就是时间。现在时间有两个概念。我们认为猝死的时间是从起病到死亡在1个小时以内,这指的是有目击者知道的时间,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到死亡。

如果没有目击者,比如是在夜间死亡或者被发现时已经死亡,我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死的。这就不限制在1个小时内,而是限制在24小时内。所以,假设24小时以内有人见过这个死者,而我们不知道他具体是什么时候死的,也可以叫猝死。

猝死的分类

叶盛:我们一般人都会说猝死好像和心脏有关系,比如说心肌梗死。那么,猝死一定是由心脏引起的吗?

吴林:猝死的原因非常多,既有脑血管,也有心血管导致的死亡,当然也有一些其他原因。总体上来讲,血管性的原因相对较为多见,比如肺动脉的阻塞即肺栓塞,或者是主动脉的阻塞。

肺栓塞

叶盛:也就是动脉血管里被堵住了,是不是这个意思?

吴林:是的,动脉血管里堵塞或者夹层了。

叶盛:说实话,我是第一次听说夹层这个词,能不能给大家解释一下?

吴林:实际上夹层是心血管病中猝死率最高的病,大概会有30%-50%的患者发生死亡。我们正常的主动脉是一个层,但其实它有内膜、中膜和外膜。

如果内膜上有了破裂,血液通过了内膜,就可以进入到中层,即肌肉这一层。这会造成内膜和中膜分离。这是非常严重的一种疾病。心脏的血液供应就是靠冠状动脉,如果在冠状动脉开口的地方出现夹层,整个心脏就会没有血液供应,心脏就会死亡。

当然,这堵塞和夹层两种原因还不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是是心律失常、心脏骤停。

猝死如何发现?猝死变年轻了吗?

吴林:眼睛是对缺血最敏感的一个位置。一旦心脏停止跳动,只需要3到5秒钟的时间,眼睛就会关闭,眼前一片黑暗。所以,当很多人心脏停跳的时候,他会突然看不见东西,会说:“我为什么看不见了?”。当他正在想为什么看不见的时候,可能8到10秒钟的时间,就会发生意识丧失。

只需要8秒的时间,病人就突然什么都不知道了。他们往往不能站立,一下子摔倒在地上。到了15秒,病人一般就会像癫痫一样抽搐。大家会看到他们的手是攥紧的,当接触病人的时候,会发现他的胳膊和腿是硬的。

为什么说*金4分钟呢?因为我们的大脑缺氧4分钟就会到达极限,大脑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当然,如果这时候抢救得快,至少有些人能抢救得回来,甚至也有些人能恢复得挺好。如果抢救得慢,病人就会发生真正的死亡。

叶盛:可能我们任何一个人在没有经历这件事情之前,都不会有这样的体会。所以我认为了解这个过程还是非常有意义的。贾老师您有没有什么要补充的?

贾大成:一个人如果突然心跳停了,会有哪些表现?我们怎么能知道他的心跳停了?像刚才吴老师说的,他会抽搐,我们在临床上叫做阿斯综合征。这是由于严重脑缺氧造成的,同时意识已经丧失了。

但一个人突然躺在地上会有很多原因,可能是脑出血,还可能是晕厥等其他原因,或许他一会儿自己都能醒过来。如果这个人是昏迷了呢?虽然叫不醒他,怎么刺激也没反应,但是他还有心跳呼吸,那可能是低血糖、脑出血等比较常见的疾病所导致的。

所以我们下一步就要再检查他的心跳是不是停了。我们可以拍他的双肩刺激他,在他的耳朵两侧大声地呼唤。如果没反应,我们马上看他的胸部有没有起伏,有起伏的话就是还在呼吸。

叶盛:呼吸是不是和心跳一定是联动?

贾大成: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当一个人心脏骤停的时候,多数情况下都是心跳先停、呼吸后停。按照这样的逻辑来说,他没呼吸肯定就没心跳了。

当然,少数情况下例外,比如哮喘、溺水、高压电触电和新生儿的心脏骤停。这几种都被称为窒息性心脏骤停,这些都是呼吸先停、心跳后停。我们见得最多的、最经典就是哮喘,喘着喘着就没呼吸了,但他的心跳还能维持三四分钟,甚至更长。

所以,绝大多数情况是心跳先停,呼吸后停。如果没呼吸,我们就确认他是心脏骤停了。

叶盛:这太有用了!我们谈了很多,都是这个人已经因为猝死倒在地上了。那我们怎么样去判断这个情况,有没有一些方法能够让我们警醒自己,注意自己可能有这个情况?

吴林:很多人以为猝死是有先兆的,实际上这是个误解。有一部分人可能会心脏性猝死,特别是之前有冠心病、心衰,这些病人发生猝死前可能会有感觉,有一些先兆。但是很多人可能没有先兆,甚至有些人从来都是健康的,一下子就猝死。

过去还有很多人认为猝死就是见于老年人,实际上这也是不对的,猝死可以见于任何年龄。

叶盛:我感觉心脏就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如果这个复杂系统里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系统变得紊乱,最终导致系统走向崩溃。

吴林:说得非常对。心脏是个非常独特的器官,和我们身体里的很多器官都不一样。心脏最重要的功能是输送血液,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心脏靠肌肉的运动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大家知道心脏一辈子要跳多少次吗?心脏一分钟要跳70次,一天要跳10万次。如果我们活70岁,心脏就要跳30亿次。

心脏跳动可以偶尔出一次错,但是不能出三次,三次以上眼前就会看不见了。所以,心脏一辈子跳这么多次,昼夜不息,中间停顿不能超过三秒。这就和大脑不一样,大脑可以睡8个小时,但心脏不可以,停顿几秒钟都不行。

叶盛:这么一个设计使用寿命达到上10亿次的设备,怎么会在只跳了不到1亿次的时候就出问题呢?刚才您也谈到,其实猝死并不是一个老年病,它在各个年龄层次都有可能发生。但是现在大家好像有一种感觉,猝死有年轻化的趋势。这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吴林:年轻化主要指的是冠心病的年轻化,因为很多老年人是由于冠心病缺血猝死的。这些年冠心病的发病率有年轻化趋势,过去20-40岁的人很少得冠心病,可现在越来越多。甚至有些人十几岁就会得冠心病,你每年都能在新闻里看到有人十几岁就心肌梗死了。

但也有一些病不存在年轻化趋势,比如遗传因素,有的人患有器质性心脏病。

叶盛:贾老师,从您的实践经验上来看,有没有觉得接治的病人有一种年轻化的趋势?

贾大成:从年龄上来说,当然还是中老年的猝死发生率高。新生儿、婴儿、幼儿猝死我们都抢救过,也抢救过20岁左右的人,他们的病因不一样。

比如说中老年,我们还是以40岁为界。40岁以上的人多数是冠心病,最严重的类型就是急性心梗;20岁左右的人可能是患有心肌炎、心肌病比较多;如果年龄再小就是其他原因了,可能是冠状动脉畸形或冠状动脉的炎症,这些可能都会导致出现心梗。

吴林:总体来说,刚才讲老年人猝死的原因中冠心病占了大多数,第二类原因就是各种各样的器质性心脏病,第三类就是遗传因素和基因因素,这一类占的比例比较少,大概5%左右。如果你是遗传那一类情况,平时做心脏检查、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是查不出来的,一旦出毛病就表现为室颤、猝死。

猝死有哪些风险因素?

叶盛:假设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这种器质性上的问题,我是不是应该特别注意一些可能会导致猝死的风险呢?

贾大成:危险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控的,一类是不可控的,比如性别是不可控的。我见过的一个统计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猝死的比例是4:1,这还是比例最低的统计。比例最高的甚至可达7:1。就是说男性本身就是危险因素。

叶盛:从不同研究中得出的具体数据不一样,但是男性猝死的几率高于女性是肯定的。

贾大成:另外一个猝死的风险因素是年龄,随着年龄增长,所患疾病总会增加。到我这岁数,身上的病就多了。

还有遗传这个风险因素。病可能不是遗传性疾病,但是会有遗传倾向。如果你的父母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和糖尿病,那么你得这些病的概率就高,但这不是绝对的。

比如相对来说美国的发病率比我们高多了,按照这种逻辑的话,他们子女的发病率应该比我们高得多。但恰恰相反,美国人的子女发病率在下降,中国人的子女发病率在上升。这还是要牵扯到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我们能不能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改变它。

叶盛:我们现在认为很多疾病所谓的遗传性或者易感性,它是由基因或者有些表观遗传的因素所造成的。但是这些因素要真正起作用,它还得和环境有互动,也就是说刚才说的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不能说我从父母那儿继承了什么基因,我就一定会怎么样,这就有点基因宿命论。

吴林:这些因素都不叫病因,而叫做危险因素。除了刚才贾老师讲的不可逆的因素,包括遗传、年龄、性别,这是你改变不了的。但是还有更多因素是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生活中大家努力就能做得到的。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还有抽烟、肥胖、喝酒、缺乏体力运动、心理压力大,包括人的性格,这些都属于可以改变的因素。

贾大成:种族也是无法改变的因素,比如黑人和白人的发病率就比我们高。

叶盛:那我们今天来说说这些可控的,我觉得大家可能更关心这些。

贾大成:三高本身能不能通过药物治疗,通过运动、饮食等等控制?肯定是能控制。那么,我们再想想吸烟有什么危害?从独立的危险因素来说,最危险的因素之一就是抽烟。

叶盛:前几年在Science上发过一篇文章,他们作了大数据的统计发现,吸烟和17种癌症都是有非常紧密的相关关系的,不只是在呼吸系统上。从基础的生物学角度来讲,抽烟也是目前为止研究地最清楚的与癌症相关关系最大的一种因素。

吴林:抽烟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最好、最容易控制的。我认为基本上没有人改变不了抽烟。当然大家都说戒烟很难,不好控制,但是只要让你躺在床上往ICU监护室一送,你觉得还有抽烟的吗?没有。一旦有了一例,所有能改变的因素都可以改变。

叶盛:我想补充一句,因为我自己比较胖,所以很关心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其实肥胖也受到一定的心理成瘾的因素影响,至少在部分病患者身上能够体现。我们会发现面对这种问题时,比较难克服的其实是你心理上的坎。

压力、运动和猝死的关系

叶盛:咱们再来聊聊心理压力的问题,因为现在看来压力对我们免疫系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么,心理压力是不是也和心源性的猝死有很大的关系?

吴林:是的。比如说A型性格的人,他们更有攻击性,每天争强好胜,脾气急,这些人得心血管病的机会要多一些。心理压力、焦虑紧张、睡不好觉,这些也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贾大成:我抢救过的脑出血和心梗这两种病的患者,一般都会问家属患者平常的脾气怎么样,基本上得到的回答都是他们的脾气非常不好。

同时,运动也非常重要。我们要适量运动,如果过量运动,可能会发生运动性疾病,甚至运动性损伤、运动性猝死。

叶盛:这些年来像马拉松甚至百公里的长距离越野跑等,在年轻人中特别是在很多中年白领中非常流行。我们能不能深入来谈谈过量运动?

吴林:毫无疑问,运动对有些疾病是有好处的,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有些疾病你运动过头就出问题了,特别是遗传性的疾病。

导致在马拉松中猝死的最常见的原因是这些人患有肥厚性心肌病。第二个原因是ARVC,即致心律失常性的右室发育不良,这些人在运动量大,焦急、焦虑、情绪激动时就容易死亡。

正常心脏(左)和应激性心肌病(右)

还有一个原因应激性心肌病,我们叫做tako-tsubo,或者叫章鱼络样心脏,也是和运动有关的。

叶盛:我们知道现在年轻人工作太忙了,有工作制和工作制,然后睡眠严重不足经常熬夜,那熬夜是不是也和猝死有某种关系?它算不算一个可控的风险因素?

贾大成:熬夜和猝死应该是有关系的。像我们北京急救中心,从头算起应该有71年的历史了,我们的医生常年熬夜,而且我们的生活方式也非常不健康,吃饭不准时,休息不不太规律。目前大家非常关心这件事,主要是年轻人,如果睡眠不足,整个身体状态都不行。我自己也会有这种感觉,全身没劲,困就不说了,还会出现恶心、心慌的症状。

叶盛:这个问题也是替我自己问的。因为我做生物学研究,从读研的时候就开始经常做实验。生物学实验得跟着细胞、蛋白质的节奏走,不是想睡觉就能够关掉电脑去睡觉的。我发现自己年轻的时候熬一两夜也没什么问题,但是自从过了30岁之后就不行了,第二天睡得再多也补不过来,对身体的伤害还是非常大。

吴林:现在也有人提出心脏时钟、钙时钟等,包括昼夜颠倒时差,这些可能会对猝死的发生有一定影响。但这些影响有多大,会有多大的刺激,现在也没有完全界定。

但是,大家永远也别忘了另外一种刺激是和交感没关系的,而是和迷走有关系。也就是你越没有这些刺激,猝死可能越容易发生,心脏骤停在休息或者睡眠时也会发生。所以有些人会问,我的家人既没有熬夜,也没有这些危险因素,怎么就猝死了。这就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因素都有关系。

贾大成:吴主任提到了交感神经兴奋的问题,比如说心率增快、血压增高就是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就和交感神经正相反。它们一个是油门,一个是刹车,油门就是交感神经,刹车就是迷走神经。

叶盛:贾老师,您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您在临床的过程中有没有接触过因为情绪刺激导致的猝死?

贾大成:当然,我们碰到过有些人吵架之后躺地的情况。如果醒了,那就可能只是晕厥;如果鼾声呼吸(濒死时犹如鼾声的不规则呼吸)了,结果可能是脑出血。还有的人躺下之后醒了,一做心电图才发现是心梗;也有人心梗以后心律失常,心跳停跳就死亡了。还有的人解剖之后发现,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就是血液里儿茶酚胺类的物质激增了。

叶盛:所以心平气和很重要,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暴怒极怒。

吴林:这就像有一次一个人在电梯里抽烟,另外一个人告诉他不要在电梯里抽烟。抽烟的这个人就不愿意了,打了另一个人,结果他自己倒在地下就猝死了。这就属于刚才讲的这种情况。

叶盛:他至少占了情绪激动和吸烟这两个因素。

从体检报告中,能否判断猝死的风险?

叶盛:前面两位老师介绍了很多关于心源性猝死的内因、外因,可控风险还有可能不可控的因素。我想大家可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我去做体检,是否可以从体检报告中找到某些指标来判断,我是不是有猝死的风险呢?

吴林:体检是一个很重要的监测你平常是否健康的手段。它的好处就是能够发现一些相对较为常见的问题,比如血压、血糖、血脂是不是高了,这些指标能告诉你是否有得冠心病的风险,这些一般都在体检的范围之内。

像我刚才讲的遗传心律失常、冠脉畸形,甚至冠状动脉是否堵塞,这些都没有包含在体检里。当自己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需要请求正规的医师提供一些解释,或者根据这些危险因素的存在,再看是否需要往下做哪些检查。

叶盛:我每年体检后把心电图拿过去,医生都会说我这是小问题,不用管,好像很多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我是不是需要带着心电图去找像您这样的专家再看一看?

吴林:我们医学的进步特别快,特别是在心血管领域。心脏异常、心电图异常这是非常常见的。只有其中有一小部分人,他们的心电图异常背后藏着的是猝死的可能。大家要有个正确的认识,过度的解读或者不当回事都是不正确的。

而且心电图它有个很大的缺点,它只能记录几秒钟。如果这个时间你正好在犯病,就能做出来;如果做的时候你没有犯病,那心电图就做不出来。

最典型的好像是浙江有一个50多岁的房地产商人,他去做心电图的时候,医生告诉他有缺血,可能会发生猝死,需要赶紧住院。结果他告诉医生,他不住院,坚决拒绝住院。他认为自己还年轻,孩子还小,他不会死的,结果他回家不到一个星期就离世了,没有听从医生的劝告。他当时发作的时候正好被心电图捕捉到了,应该听从医生的,这已经幸运了,结果却没有去采取措施。如果他当时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完全可能活到很大年龄。

严格来说,心电图有好几种。第一种心电图就是我们说的普通心电图,躺着做七八秒钟。第二种心电图就是运动心电图,我们让他跑步看看有没有犯病,然后做心电图。

还有一种动态心电图,我们把心电图设备带在身上,24小时甚至72小时持续检测。如果你正好赶上一次发作,马上就能看看当时的心电图有没有问题,抓到的机会就大幅度提高了。现在我们还有一些更好的设备,比如穿戴式的设备,或者带腕表的设备。

除了这些,现在我们还有植入式的设置,拿个注射器把一个大小比U盘还小的记录器往皮下一打,就像扎针一样。一剂3年甚至5年都可以达到,可以把你这几年以内的心电图全记录下来。现在还有人体内装了起搏器和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这些设备,它们都有记录功能,可以把你每天心脏的跳动,什么时候有心脏发作事件都记录下来。

你只要寻找医生,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给你选择一种技术,最后发现你的问题所在。

叶盛:我觉得现在还有一个很不好的趋势,大家喜欢在网上搜疾病,好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医生了。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正确的处理方法。

贾大成:如果搜一搜就能知道怎么回事了,医院了。

猝死的预防手段有哪些?

叶盛:如果我们有了心脏方面的疾病,一定要去找专业的医生获取建议。如果已经在找医生的过程中检查出了疾病相关的问题,甚至已经发生过一次心脏骤停了,那么,现在我们在医学上有没有手段,能够让这个病人未来活得不那么担惊受怕?

吴林:一旦发现这些病人,经过医生确认是有风险的,那么他们就要采取预防措施。治疗和预防依赖依赖于危险分层,这就需要专业医生来判断。医生会告诉你,你在高中低危哪一个区间里。做分层非常有价值,如果你得了某个病,但是没有猝死的危险,我们就会告诉你平常注意一些因素。但如果你是猝死高风险的病人,那么你就必须采取预防下一次发作的措施。

叶盛:现在我们在医学上有没有什么好的手段?我知道好像有一些植入式的小的医疗设备能够去医治病人。

贾大成:有植入型的除颤器,比如ICD,一般我建议发生过心脏骤停的人安装ICD,因为可能还要发生,发生的概率比一般人要高得多。

叶盛:您可否再解释一下,除颤器除的是什么颤?

贾大成:说得通俗点,现在我们所有人的心脏跳动的都是收缩舒张收缩舒张,然后突然心脏停了,80%-90%都停了,而是在颤抖。这样每分钟次到次的频率,它和完全静止是一样的,结果也是一样的,但是从表面也看不出来。为什么说完全一样呢?因为这样一滴血没排出去,排血量也是零。这个时候如果及时的除颤,室颤就能消除,然后窦房结重新工作。

叶盛:这就是我们在电视、电影里总能看到的,医生拿两个电极板往病人身上按压除颤,除颤除的就是室颤。

如何使用AED来挽救猝死?

贾大成:对,现在在公共场所越发常见的AED就是一种除颤器。我今天带了两台AED,一台真一台假。真的AED能救人,但是不能演示操作过程。假的AED也叫学习机、训练机或者培训机,它能演示它的全操作过程,但是不能救人。

能够拯救生命的AED

图片来源:LUAWXMREOBuiam/wikipedia

各种AED外观不一样,使用方法大同小异。在美国心脏协会复苏指南里有这么一句话“AED的使用不需要培训,但培训确实可以提高操作水平”。只要开了机,按语音提示做,它说什么你做什么就够了。

叶盛:是不是所有心脏停跳的情况,都能用这个救活?

贾大成:只要是躺地上没有呼吸心跳了,都能用。虽然都能用,但它不一定充电,它会自动分析,感知你是室颤才会充电。如果你不是室颤,比如电机械分离,或者心室静止、窦性心率,它是不充电的。

吴林:即使有时候出现一些情况造成误放电,或者你没有专业知识,一般给病人造成的危险也不大,所以大家可以放心的用。我们的法律也保护这些给病人施救的人不被追责。

贾大成:是的,《民法典》条明确,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叶盛:原来普通人也可以用AED去帮助这些猝死的人。那现在AED普及到什么程度了?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到了一个公共场合,发现这有人遇到情况了,该到哪儿去找这个设备?

贾大成:网上可以搜索到AED地图,各个城市不一样。全世界AED最多的、最密集的三个国家是美国、日本和荷兰。我们国内做的比较好的是杭州、深圳和上海,北京相对还是落后的。

吴林:在手机

1
查看完整版本: 猝死的发生毫无征兆吗有可能预防和治疗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