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龚书弘编辑童晓
年的第一周,浙江大医院内发热门诊迎来“下坡”拐点,发热患者人数平稳下降。
然而,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凛冬尚未完全过去。当夜幕降临,医院内的“急诊”两字亮起,前来就诊的患者依然络绎不绝,急救车闪着蓝色警报灯频繁进出。
疫情迎峰、人手紧张、床位不足……作为医疗救治的第一战场,急诊室内气氛紧张,正积极迎战疫情高峰的冲击。
“保健康、防重症”,急诊是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之门”,重症监护室则是守住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连日来,记者深入浙大四院急诊与ICU,直击这场“退无可退”的战“疫”,记录医护人员彻夜奋战,牢牢守住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底线。
护士墙上的“正”字
系统内等待床位的名字
近半个月以来,浙大四院急诊医学科接受着最严峻的挑战。
晚上7点,急诊科主任胡建一刻不停穿梭在急诊抢救室和急诊监护室之间,“在急诊没有下班的概念,像我们科护士长家比较远的,这两周干脆就住在科室里。”
由于急诊量的激增,医院高度重视,从各临床科室抽调力量积极支援急诊,医护人员们始终保持着高强度的运转。
为了增加抢救室的床位,有限的室内空间都改造成了抢救室,户外临时增加了一整排的急诊诊室。在急诊内科,一名医生一个班次基本问诊量达到百余人次,“不夸张地说,别说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而在抢救室内,时间更是按照秒来计算的,所有的危急重症抢救都从这里开始。
抢救室护士站的墙壁上,挂着一块手写板,上面一排“正”字,代表着经过抢救后转入各科室的病人数量,而病历系统中一长串红色的名字还在等待床位。
“30多张留抢床位满了又满,我们不仅仅要保障第一时间的抢救,还要在各临床专科的协助下高效调度,减少抢救室内患者积压滞留。”胡建说,在急诊见过太多生死离别的瞬间,每每最扼腕痛惜的就是没有重视、没能及时送医抢救的生命。胡建提醒,大家冬天仍旧是心梗、脑梗、心肌炎等疾病高发的阶段,胸闷、胸痛等异常症状的出现必须要加强重视。
呼吸机辅助通气、气管插管、高级生命复苏、上ECMO……这是抢救室内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的画面。
“咬牙坚持的不只有我们,还有各地的医疗同行们。”对于急诊医生虞晓阳而言,“急诊”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
ICU护士数量翻番
呼吸机一刻不停
为了迎战可能出现的高峰,半个月前,在该院统一调度下,重症监护室床位不断扩容,院内其他区域也新增重症监护床位,并派驻重症医学科团队管理。
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珉表示,重症患者收治数量的增加、多病区管理,对ICU来说压力和挑战无疑是巨大的。例如,重症监护实行的是1对1的24小时照护,60张床位按照1:3进行配比就需要名ICU护士。
而培养一名成熟的重症监护护士至少需要半年以上,重症医学科医生更是如此。在这个人员短缺、救治压力大的非常时期,ICU医护人员负重前行几乎不可避免。
令浙大四院重症监护室(ICU)护士长翁晨曦最“崩溃”的瞬间,是同一天里十几名ICU护士统统生病“倒下”。“一般刚病的时候不会联系我,直到高烧、体力不支才开始请假,看得我都心疼,我们的护士都太能咬牙坚持了。”翁晨曦说。
好在困难是短暂性的,很快一大波支援力量进驻ICU。
“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