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3/11/2 23:07:00
01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水平的提高,在今天,活到70多或者80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截止到年底,中国的总人口中,有11.4%为65岁及以上人口。据联合国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年7月11日,全球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到了12.8%。按照国际通用惯例,当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老人多,一方面体现了经济发展良好,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照顾老人变成一件全民大事,毕竟长寿并不意味着身体康健,很多人年老后会罹患各种疾病,有的会影响身体活动,有的会导致失忆,忘记过去,甚至忘记子女。在这个老龄化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家庭中都会有老人,将来有一天我们自己也会成为老人。如何照顾家中年岁渐长或者生病的老人,成为摆在子女眼前的大事。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写了一本书,《面对年老的勇气》,教我们坦然面对父母老去,学会更好地照顾年迈的父母,并帮助我们自己找到面对年老的勇气。在《面对年老的勇气》这本书里,岸见一郎从自身照顾父母的经验和感受出发,带我们正视年老和死亡,把“面对年老”定位到人际关系上,体会更好的与人相处模式,还把这种人际关系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由此感悟了很多的人生真谛。02岸见一郎的母亲生病入院后,刚考入研究所的岸见一郎休学,守在病床前。那个时候,看着躺在病床上的母亲,操劳了半生,刚开始享受人生,就身患重病,他不断地思索:当人无法动弹、失去意识时,还能找到生命的价值吗?岸见一郎没有从母亲那里得到答案,因为他母亲从中风,到二次中风,再转为肺炎,然后就是持续昏迷,没多久就过世了。直到他自己生病,岸见一郎才发现,哪怕生病,失去自主行动力,活着就依然有价值。那一年,刚过50岁,岸见一郎就因为心肌梗死住进了加护病房。从前,父亲总是无精打采,但在岸见一郎病倒后,却变得精力充沛,像是年轻了十岁,不仅能照顾自己,还打算去照顾生病的儿子。看到父亲这么大年纪,还操心自己的处境,岸见一郎意识到,自己活着就是对父亲最大的价值。其实,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老人即使手脚不方便,也总想做点什么,就是担心自己成为没用的人,更怕让子女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每个人总有一天会老到要离开工作岗位,不能上班,无法挣钱,甚至不能生活自理,需要照顾,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没有价值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并不是只有创造物质财富才算贡献,非物质的帮助也是奉献。比如一个人乐于助人,就算没有帮助你,但他传递给社会的正能量,你也能受益。同理,父母年迈,什么都干不了,但他们只要活着,我们就是有爸妈的孩子。很多人会觉得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生产力。岸见一郎却觉得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如果人们以生产力看待自己,必然会在失去生产能力时,感到悲伤失落,这也是很多老人,罹患失智的心理因素。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评断一个人的价值时,不能只看他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而更应该看重对方的存在。我们每个人存活在这个世上,对于父母子女都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和有无成就,成就大小都没有必然关系。孩子的到来,带给了父母喜悦和幸福;父母也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获得了成长和修行。只要我们共同感受过生命的喜悦,就是彼此有价值的人。当我们的父母退休年老后,能够做力所能及的事时,不必非得剥夺他们劳动的权利。当他们老弱生病,甚至失去生活能力,我们要告诉他们:活着就是最大的贡献。什么是孝顺?不是百依百顺才是孝,而是让父母感受到生命的喜悦,接受生命的每一种状态,安心地过好晚年生活。03有人说,如果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医院的病房去看一看。在医院,你能看到无数生命走到边缘的人,他们有的患了绝症,有的发生了意外。只有看过生命的脆弱,我们才会意识到,活着是多么可贵。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创造了多少财富,而在于你努力地活着,感受到生命的喜悦与幸福。正如《面对年老的勇气》里说的:事业成功并非人生的目标,因为人不是为了工作而生活,而是为了生活才工作,如果无法感受到幸福,工作就没有意义。我们通过努力工作,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让生命充满勃勃生机,但并不意味着工作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成功和名利,很多人梦寐以求,以为能代表一个人的价值,但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任何个人的财富,都不能成为个人最终的生命价值。一个人如果只为了创造财富而活着,当他成功后,很容易在内心产生强烈的空虚感。如果这些财富不能造福社会,那他的人生价值就远远低于这些财富。作家余华说:“人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每个人活着都是有价值的。你只有活着,感受到生命的喜悦,才能对生活充满热情,不惧生活挫折,才能积极地为梦想而努力,才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