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崇明分院迎来了建院五十周年。从张床位“起步”,五十年的时间里,十院崇明分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经年医院初建、年迁医院、年医院、年迁建新址更医院、年与医院合作成为医院崇明分院、年成功医院6个重要历史阶段,一路成长至今,它现在已经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集医疗、教学、医院。作为上海市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十院崇明分院承担着崇明东部地区35万余人的医疗救治工作,曾连续十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五十年里,它从无到有,由小至大,经弱变强;五十年里,它伫立海岛,白衣执甲,守望生命。
“设备越来越完善了”
走进十院崇明分院的门诊大楼,宽敞明亮、功能齐全,就诊环境让人眼前一亮。旧貌早已换新颜,年,十院崇明分院从旧址搬迁至向阳东路新址,医院标准设计建造,建成了包括门急诊楼、病房楼、后勤楼等多个医用建筑用房,总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这里和我初来时,真的是大变样了。”在医院工作近40年,医院一路变迁的退休医生沈烈钧说。在他记忆中,最早工作的“新院”是医院。“当时,医院,我们全院共产党员和中层干部还参与了拆除旧病房的义务劳动。”沈烈钧告诉记者。年门诊楼建成后,医院开诊,医院的配套设施还有所欠缺,基本是边开诊边新建,直到年新病房大楼才完工;年急诊、观察楼建成;年内科新大楼启用……医院条件才有了一个新的跨越。让沈烈钧记忆尤深的是,他所在的中医科,当时就只有三四名医生,而且没有病床。“当时全院也就多张床位,很多配套设施是跟不上的。”沈烈钧说。如今,这一切早已变了样。年沈烈钧退休时,中医科已经有了10多个医生和技师,10多张病床,医院各种基础建设基本完备,拥有数字胃肠机、钼靶机、彩色多普勒等高端设备。“医院不断变化发展,我们几经搬迁,如今,医院的规划设置床位张,临床科室拓展至23个,全院职工多人。”十院崇明分院院长于学靖告诉记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逐步壮大的同时,医院也在不断优化内部布局,让患者的就诊体验越来越好。家住港沿镇的陆阿姨早年前患有高血压,她常年到十院崇明分院就诊。“以前,想做检查的话,要去楼上楼下各个地方跑,有时候真的找不到,现在一个区域就能做好所有检查,方便多了。”十几年一直到这里来看病,陆阿姨感受颇深。
“出岛就诊率越来越低了”
医院的生命。在崇明,“出岛就诊率”医院医疗质量的最硬指标。“年,我刚刚来到这里,医院一个月出岛的救护车就有辆次。”于学靖告诉记者。这个数字始终牢记在她的心中。只有提升医疗质量,才能留得住病人,带着这个信念,十院崇明分院启动了新一轮“软实力”改革。医院率先对外科、内科等多个重点科室进行调整,逐步优化病种收治结构。以内科为例,以往,科室收治病患,肾内科和心内科的患者可能住在一个病房,由一个主治医生问诊。而规范患者收治后,细化专业分工,患者可以得到最专业的医疗照护,对医护人员而言,也可快速提高专科诊疗技术。同时,针对部分常见病、急性病,十院崇明分院还打造了“一站式”解决方案:年,岛内第一家“胸痛中心”就在这里诞生。“通过多学科合作,胸痛中心能够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诊疗的通道,提高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于学靖说。经过不断优化流程,医院至冠脉介入手术时导丝通过的时间(D2W),从最初的七八十分钟降至目前的六十分钟,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更加有保障。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结直肠肿瘤中心”“疼痛中心”等多个中心相继建设完成,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家住堡镇的陈先生就是“卒中中心”建立后的受益者之一。陈先生家中兄弟三人,其余两人都患有脑中风,还有严重后遗症。年,陈先生自己也不幸发病,情况危急,家属将其送到十院崇明分院就诊。当时,医院“卒中中心”已经成立,针对急性脑中风的溶栓技术也已成熟,陈先生当即接受了溶栓治疗,获得最佳治疗,度过了危险期,恢复良好。“我现在能自己走路,没有留下严重后遗症,医院的救治。”陈先生说。实际上,类似针对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急性心梗的急诊支架植入术等新技术和新项目近年来不断展开。年以来,医院外科微创化、内科医技化、医技介入化逐步实现,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共项,其中限制类43项,非限制类项,三四级手术(操作)76项。能看好病了,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选择来这里就医,“就在家门口看病,多方便,为什么要赶去市区?”近年,出岛救护车每月数量已经降至66辆次。
“赤脚医生越来越有本事了”
抽血、拍片、开药、挂水……曾几何时,老百姓对家门口的医生“不太放心”:老四套的做法只能看看小毛小病,“赤脚医生”水平不行。为了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十院崇明分院利用“背靠大树”优势,十院专家下沉,通过培训、带教等多种方式,帮助崇明的医护人员突破自我,提升专业水平。“年,医院与十院紧密合作,十院多名专家来到崇明,他们带来最新的技术和理念,参与到科室的管理中,几年的时间里,崇明本地医护人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于学靖说。心内科的发展就是十院崇明分院医护人员能力提升的一个缩影。年,心内科已经引进DSA血管造影技术,但在最初几年的时间里,科室内几乎没有医护人员能熟练完成操作。十院专家来了后,从手把手的教学起步,到崇明分院医生共同参与,直至独立操作,如今本土的医护人员可独立承担胸痛患者救治的“绿色通道”。“我们的医生不仅能够独立完成急性心梗的溶栓、支架植入,同时也具备诊疗心肌梗死急性并发症的能力。”临床能力提升的同时,医护人员在科研上也实现了突破。中医骨伤科常务主任王立东有多年的临床经验,但说起参与科研项目,他却几乎是“零记录”。“一些好的临床经验是完全可以转化为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于是,在医院各方的鼓励下,王立东开始积极投入课题研究中。他在临床中发现,患者在进行推拿治疗时,所坐的椅子都是一个式样,“均码”无法照顾到每个患者不同的体型,导致推拿医生操作不便,治疗效果欠佳。王立东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对椅子进行调整,让患者更舒适。年,他的这一项发明成功申请成为专利,医院现在也在使用中。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记者了解到,截至年8月,医院累计获得专利20项,累计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1篇,累计获得上海市科委课题10项,上海市卫健委课题16项。
来源:上海崇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
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yuanshipeng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