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
林兰
人物小传
林兰,年生人,浙江青田人,中共党员。第二届全国名中医,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后分配至中国医院工作至今。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传承博士后导师。先后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糖尿病专病医疗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等。
05:00广医名家口述历史
年,我出生在浙江青田。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分配至中国医院工作至今。专长于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及甲状腺疾病为主的中医内科治疗。
矢志岐黄勤学苦练
儿时我的家庭并不很富裕,当时我认为学习是我改变命运的唯一的途径。因此,我努力读书,成绩优异,但家中经济困难,凑齐学费都很困难。我的父亲是一位有威严的人,他一直教导我要努力学习,父母不停努力工作挣钱,再穷也要供我上学。
那时的我怀揣着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愿望,想要报考地质学院。但考虑到父母身体不好,学医后对家人可以有更好的照顾,我听从父亲的建议,将报考志愿改成了医学院,目标锁定在上海医学院和浙江医学院两所高校。又因父亲喜爱中医,遂决定报考上海中医学院(6年制)。
年8月20日,经过漫长而又焦虑的等待,我终于迎来喜讯。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十分清楚地记得那一天的情形:我干完农活回家,快到家门口时,母亲兴奋地跑过来说:“林兰,快过来看,你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了”。整天的疲劳一下子云消雾散,我扔下锄头,从母亲手里接过录取通知书,看到是上海中医学院,当时激动的心情一言难表。当年考大学非常不容易,整个景宁县仅有我一人是大学生,全家人、街坊邻居都为我高兴。
年,我在上海中医学院求学,开始接触阴阳五行,感觉深奥难以理解,随着学习的内容越多越感受到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我在实习的时候亲历了一个病例至今记忆犹新。上海舞蹈学校的一名学生,在跳舞时候摔伤,胸椎骨折,医院给他穿石膏背心,穿了好几个月,当石膏背心拆掉的时候,胸部肌肉都萎缩了,那时一看他那骨折还游离在外边。当时我在上海骨科名医石筱山弟弟石幼山的诊室见习,他对这名患者进行按摩,膏药贴敷,一个星期后骨折部位就复位了,只剩下一点点痕迹了,再下一个星期就完全恢复了,我就觉得祖国医学真伟大!
我在实习的过程当中,把所有的病历、化验单都背熟了,为我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加深了我对中医的热爱。
勤勉好学立足广医
年我大学毕业。毕业时我想去杭州,这样离家较近,可以照顾父母,因为那时父亲的身体每况日下。但是学校分配我到北京工作。因为离家太远,我思想上很矛盾。但我想,自己是一个从穷山沟里走出来的小女孩,能够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靠的是党和国家的支持和教育,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人应该服从大局安排。因此,我服从学校安排,来到了北京,进入中国医院,一干就是50多年。
医院内科,当时的科主任有张大荣、徐承秋、还有张鸿恩。我跟张鸿恩主任更多一点,他是我走上社会的楷模。我记得张主任接诊一位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患者,当时这个人的血压已经没有了,采用了西医的抢救方法,也用了中医针灸、中药。抢救历经72个小时,没有听说张主任说过一句累。虽然最终没有抢救过来,他的家属还是非常感谢我们。张主任无愧共产党员的身份,给我影响很深,受益一生。
张洪恩主任总是教育我们:“要有不怕吃苦的心,努力工作,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一切听从组织安排。”医院医院支援,当时卫生条件差,很多人不愿意去,在老主任带领下,我二话没说就跟着去了。
年,我按照组织派遣到河北涿州搞“开门办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临床教学。年5月回到北京,在大内科(当时分科没有现在这么精细)工作,主要从事的心血管专业。不久,医院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以中药“抗心梗合剂”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科研协作任务。
医院的科研协作后,医院。医院要成立内分泌科,科主任张鸿恩点名要我。老主任看重我吃苦耐劳、勤于思考,要将当时干得热火朝天医院内分泌科进修,研究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的治疗。
那时在协和进修的医生都要整理三个月的病例,我却破例,我的进修是在门诊、病房和实验室里完成的,而且“学费”全免。许多人认为我是高干子弟,我对这些闲话丝毫不理会,因为这都是我脚踏实地争取来的。在进修期间,医院内分泌实验室工作了6个月,在那里,脏活、累活我都抢着干,大家都很喜欢我。在内分泌实验室工作期间,大家最不愿意干的活就是刷试管,因为试管里有很多放射性元素。我都抢着干。放射性元素对身体的潜在影响慢慢呈现出来,一个月过去了,例假没有来,两个月三个月过去了,例假仍然没有来,我在焦虑不安中度过,怕家人担心,又不敢和家人说。
现在回想起来,在协和进修的那些时间里,虽然很辛苦,但是我终生受益的一段经历。它让我掌握了内分泌的常见病多发病基本诊断与治疗,同时也了解很多罕见病少见病的诊断与治疗,丰富了内分泌学科的知识。医院进修,本来安排是一年,因工作出色,当时协和内分泌科主任池芝盛教授又挽留了一年,直到医院。
大爱无疆情系患者攻坚克难战“糖尿”
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大学实习的时候,接诊过的一位年轻糖尿病患者,患者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引发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后导致双目失明,这样年轻的一个人还有着很长的人生路,但是因为糖尿病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的世界,而这只是糖尿病给病人带来的众多苦痛中的一个,看到病人苦痛作为医生却爱莫能助的感觉让我下决心要攻克糖尿病这个顽敌。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国内尚未对糖尿病有足够深入的认识。
七十年代初期,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也迫在眉睫。当时卫生部对糖尿病研究比较重视,年组建中西医研究治疗糖尿病的协作小组。中国医院被任命为协作小组的中医研究单位。我此前一直从事心血管专业,对糖尿病了解并不多,更多的只是因看到糖尿病人被病魔肆虐的不忍之心与立志战胜糖尿病的初心,但适逢其机,这就像是命运给出的选择,我毅然报名参与,从此踏上了对糖尿病的治疗、研究征途。
我与科室同志们开展“糖尿病中医证治研究”课题。此时关于糖尿病的研究尚无完备的临床数据可供研读,系统化的对糖尿病的各种症状进行辨证施治只是在理论阶段,大大小小的诸多问题都需要从头做起,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从零做起,与同事们亲力亲为,以胆大心细肯钻研,遇事不厌琐不畏难的态度,坚信必将把握糖尿病的发病规律。
我对所有到我那里看病的病人都进行了中医辨证。当时我画了一张很大的表,将病人的各种症状都罗列在里面,从中医角度进行望、闻、问、切四诊。总共统计了例糖尿病患者,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开始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大量的研究分析和论证,我从中医角度出发,以八纲辨证为纲,脏腑辨证为辅,将糖尿病患者分为三型,即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经过不断临床探索,逐渐将这三型细化、完善,最终推出糖尿病三型理论。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我首创的2型糖尿病“三型辨证”理论于年三型辨证被卫生部药政部门纳入《新药(中药)糖尿病(消渴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至今仍在相关临床、科研领域内被广泛遵循。
在建立三型辨证理论之后,我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糖尿病的防治中。我以益气养阴治则和中药降糖机理研究为切入点,先后研制出一系列中药新药,如上市药“降糖甲片”“渴乐宁胶囊”“芪蛭降糖胶囊”“渴络欣胶囊”等;其中“糖心平胶囊”“渴络欣胶囊”“芪蛭降糖胶囊”等获得了国家专利。这医院内分泌人不懈的努力及忘我的精神,从药物的选药到炮制,都精心把关,保证了药物疗效,赢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极大的减少了因糖尿病引发的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失明、下肢坏疽等并发症。
其中,历时15年研发的中药新药“芪蛭降糖胶囊”,是在中国医院已临床应用20余年的院内制剂“降糖通脉宁”基础上研制成功的。芪蛭降糖胶囊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必将为广大糖尿病患者康复治疗发挥重大作用。
年,医院建立内分泌科,在科室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内分泌科成员不断壮大,科室设施也逐渐完善,迄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50张病床和具有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专业科室,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糖尿病专病中心”、“全国中医内科内分泌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以及“全国中医糖尿病重点实验室”,在国内外糖尿病患者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林兰在内分泌实验室为学生讲课
流金岁月薪火相传
年4月5日,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的时候很多的党员同志给我了很多的鼓励,也是给我提出很多的希望,当我举起手宣誓的时候,我就立下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心愿。我是一个穷苦家庭的学生,一路来都是党和政府对我的培养,然后我觉得对党的感情
是深厚的,作为一个党培养的一个人,我没有任何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国家之上,那么我说我自己每走一步,我应该是严格的要求自己,一个党员以身作则,所以讲现在的时间过得很快,我从一个青年时期入党,一直到现在耄耋之年,那么我觉得给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严格要求自己,继续为党好好的工作,做好我的医疗工作,为党周年献礼。
做为医生就要讲究一个医德,做人就要有道德,我不会说我的人格有多伟大,但我会问心无愧。最深刻的体会是,从早到晚不能离开病人,要做到细观察、详记录。对于典型病例,应该把患者从入院、诊断到手术、转归的整个过程详细记录下来。每一次手术完,都要在脑子里把手术步骤梳理一遍,再配合图示以加深印象。即使成了专家,凡事也必须亲力亲为,不能只听汇报,必须亲自观察病人的变化,及时了解病情,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决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这是成为一个好医生非常重要的一点。无论是贫者,还是富者。只要前来就诊,都会一视同仁。能够为患者解除病痛是自己最大的欣慰。
70、80年代,医院只有一个病房楼,一个四层行政楼、一个食堂楼、几个家属楼。医院慢慢发展,前两年刚启动的是8号楼,从外头看非常漂亮,里面环境设备各方面都很先进。门诊量也在不断增高,医院的发展,我从内心里感到无比的高兴。
为了将中医的博大精深更好的传递给学生,我会亲自带学生查病房,对病人案例做跟踪分析指导,让学生懂得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生命个体,更应该尊重和体察他们的需求,做到治人更暖心。
为了加强中医科研临床人才的梯队建设,我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28名,博士研究生20名,博士后11名,传承博士2名、传承博士后2名。国家工程学科带头人4名,西部地区人才培养2名。这些人而今多已成为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领域的中坚力量。
林老寄语
广安广博、医院的院训,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要求,我一定在我有生之年绝不辜负广医的寄语,我要努力站好我最后一班岗。我们现在的书记非常有魄力,不但是规模上要扩大,各方面医疗、科研、教学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名副其实的做好这个国家队,努力成为一个全国甚至于全球的管中医的一个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