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小莫带你看电影,你不容错过的电影和影视解说人。今天给小伙伴们谈谈上映于年3月15日的《阳台上》,该剧是由张猛亲自操刀的第二部胶片电影,由周冬雨、王锵主演的文艺剧情片。下面由小莫带你一起看看这个影片吧。
剧情简介
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围绕“复仇”主题展开,以上海老居民区发生的“拆迁”事件为背景。由于拆迁张英雄(王锵饰)的父亲被陆志强逼死,父亲的突然死亡,这让生性懦弱的张英雄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英雄只能被母亲暂寄居在舅舅家中。可是,舅母每天的冷嘲热讽,让张英雄不堪其辱。他选择搬出舅舅家,为了生计他选择在一家餐馆打工,却意外的发现,在这里可以看到陈志强的家中。心中满是怒火的张英雄选择复仇,在闲暇时间,他就会观察陈志强家里的情况,暗中谋划复仇计划。在监视的过程中,陆志强的女儿走进了张英雄的视线。经过观察发现卢志强的女儿陆珊珊二十多岁,却智力低下,其智力水平就像是个十岁的小孩子。陆珊珊的天真无邪,让情窦初开的张英雄慢慢的开始喜欢上这个小女生。复仇的信念也渐渐开始没有那么坚定了。
在影片中,重点刻画的是张英雄的心里变化,在看到张志强为女儿过生日的时候,张英雄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于是特意跑回家一趟,只为看母亲一眼。善良的张英雄不忍心看到陆珊珊这样的女孩体会到失去父亲的感受,因为这个痛楚只有他最清楚。看到现在陆珊珊的无忧无虑这也让他想到了自己的从前美好时光。他看到同事教他做坏人——偷东西,看到带着孩子准备回家的父亲掉了钱包、车票,又觉得不能伤及无辜。正是如此,张英雄几次跟踪陆志强,准备好匕首,却迟迟没有下得去手。在他的复仇之旅中,张英雄深切地体会到人间的冷暖和命运的捉弄。沈重就是由于家庭的原因在社会上浪迹多年,作为老油条的沈重唆使张英雄讲复仇的对象转移到陆珊珊上,让陆志强承受更多的痛苦。然而,已经暗恋上单纯的陆珊珊的张英雄却放弃了最后的复仇念头。
影片简析
该影片很多人对故事的情节表示很不满意,认为张英雄为了给父亲报仇,自己却喜欢仇家的女儿,怎么说都有点荒诞不经的感觉。事实上,通过影片的设定我们很容易得到任务我的性格特征,张英雄的性和他的名字形成强烈对比,他胆小、懦弱、渴望爱。他不是"英雄",名字和性格具有强烈讽刺意味。另外,电影的细节描述也是很多,重点说的就是张英雄的心理的转变一心想复仇的他由于自己的善良和陆珊珊感化慢慢的发下自己心中的仇恨。至于喜欢上自己仇人的女儿,通过电影的暗示我们也是不难发现这也是在清理之中的。张英雄从下就被溺爱,自己的生活过的无忧无虑的,父亲出事后的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性软弱的他外表看似坚强,可内心的他还是柔软的,特别是看到陆珊珊的父亲照顾她时,这更让他心里引起共鸣。在经过慢慢的观察,特别是处于情窦初开的年龄,出现真养的结果也是在情理之中。真是这一系列的转变,结果才没有酿成悲剧。这样的结局在美好不过了。
通过对影片的进一步发掘我们发现影片折射出很多的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在影片的开始张英雄生日的愿望是世界和平,就招致父亲的责骂。首先我们看的是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孩子的成长受父母的影响是最大的。父母宽容,孩子就学会宽容;父母仁爱,孩子就会仁爱……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的责任任重而道远。其次就是,部分基层执法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基层张英雄父亲的突发心肌梗塞死亡,就是强拆造成的,在加速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是美好的。可生活中不免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办理拆迁时难免有些矛盾,这就要求部分基层执法人员加强自身的修养。再一个就是就是关于残疾人问题上,陆珊珊二十多岁,智商却只有十几岁,属于伤残人士。对于伤残人士的自身,首先就是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要阳光的活在当下。其次就是非伤残人士应给与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尊重。在残疾人的问题上国家一直加大扶持力度,同时也在鼓励更多的社会上的人对伤残人士的关怀。这是我们没给人都要做到的。最后就是我们国家的法律,张英雄父亲和陆志强的矛盾,以及张英雄和陆志强的矛盾,都反映了法律的重要性,生活中难免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懂法守法使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依法治国使我们国家的宗旨,当遇到我们问题时首先就是要想到的是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而不是盲目的走极端。
该影片是文艺类电影,与现在很多商业片不同的是,电影《阳台上》在视觉技术上下了十足的功夫。导演张猛放弃了诸多同行惯用的数字拍摄和绿幕特效,采用胶片捕捉最生活化的场景,专注还原故事本身。作为文艺片的拍摄视觉效果至关重要,相比其他类型的文艺片,这个电影的无论是视觉上的表达还是服饰与环境的选择上都是较高层次的。作为文艺片我认为是相对不错的一个文艺电影了。我们不能用跳高运动员的标准要求举重运动员,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能让文艺片和好莱坞大片相比较,因为这样的比较是毫无意义的。这部电影上映前三天累计票房不到万,观影率也一直下滑。至于影片上映为什么一直被观众说成烂片,我想很多人都陷入了这样的审美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