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中医人罗继红。
今天我的这篇文章想给你说一说,中医调理心肌供血不足的问题。
大家总觉得心肌梗死是老年人才会发生的事,但其实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年轻人突发心梗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了。
给你说一个真实的患者吧。
37岁的李先生被家人医院急诊科。
当时,李先生有剧烈胸痛并伴有后背疼痛。
急诊科护士见状,立刻启动胸痛诊治流程,直接为其进行心电图检查,初步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所幸,医院专家团队为李先生进行冠脉支架手术,已经康复出院。
但是不久后,他又出现胸闷、心悸、头晕、气短等不适症状,有时候活动量大了之后,还会感觉到无力。
经过仔细的考虑,患者决定试试中医。找谁呢?当然是聂惠民教授。
聂惠民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擅用经方治疗内、儿、妇科疑难杂症,尤以治疗脾胃病、心肺病见长。
刻诊,看到这位患者,面色不华。另外脉结代,沉细,舌质红。血压/91。
情况了然于胸后,写下了一个方法,但见——
炙甘草、太子参、桂枝、阿胶(烊化)、生地黄、麦冬、黑芝麻、瓜蒌皮、法半夏、天麻、菊花、五味子、桑寄生、丹参、砂仁(后下)。水煎服,每日一剂。
这位患者调理之后,结果如何?
患者用药10剂,气短、胸闷等减轻,无力感缓解、精神好了许多。从脉象上看,脉结代已经消失,血压也有所降低,/90。
上面的基础上,去掉阿胶,加上赤芍、芍药,再用10剂,胸闷、心悸、头晕、气短等不适症状消失,气色和精神大有好转。
这就是我们这个患者调理过程。
那现在我们就来详细说一说,这个案例当中的道理。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道理呢?
首先,明确这个患者的主要问题是心肌供血不足,那什么是心肌供血不足呢?
胸闷、心悸、气短,说明患者的身体,气不足了。
心气不足所以脉象细弱结代。血脉痹阻表现为左胸疼痛,息不自如,手臂酸麻。
舌头发红,说明血热,阴血不足。
血虚表现为面色不华,少气,心悸。
血虚则神不得藏故而不安,常表现为心悸或怔忡,失眠健忘,多有头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患者是心气不足、心血亏虚。
所以在调理思路上,咱们既要补心气,又要补心血。
我们再来看看上面的配伍:
炙甘草、太子参、桂枝、阿胶(烊化)、生地黄、麦冬、黑芝麻、瓜蒌皮、法半夏、天麻、菊花、五味子、桑寄生、丹参、砂仁(后下)。
你看啊,配伍当中,阿胶、生地黄、麦冬、黑芝麻、五味子、丹参,用于补养心血。
炙甘草、太子参用于补益心气。桂枝则温通心阳。瓜蒌皮利气宽胸。
由此患者的气血亏虚的问题可以很好的改善。
这个配伍里头,阿胶、生地黄、麦冬、黑芝麻、五味子、丹参,用于补养心血。
炙甘草、太子参用于补益心气。桂枝则温通心阳。瓜蒌皮利气宽胸。
如此,心中不足、阴阳两亏的局面,可以改善。
这个案例是很有代表性的,所以分享出来,供专业读者参考借鉴,也能给非专业读者一些调心肌缺血这个问题的一些启发。
心肌供血不足的典型症状:
1、心悸患者可有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
2、心绞痛患者常可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憋闷感、烧灼感,偶伴濒死感,多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等诱发。部分患者的疼痛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甚至颈、咽或下颌部。
3、其他还可出现发热、胸闷、乏力、眩晕、出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甚至休克等症状。
最后我想说的是,心肌缺血在于预防。
哪些好习惯会保护你的“心”?
1、少吃甜食、稳定血压:每天摄入的糖最好控制在20-30克,豆浆粉、黑芝麻粉等都是含糖较丰富的食物,要少吃。
2、合理运动、强壮心脏:运动可以帮助身体把多余的胆固醇排出体外,避免堆积在血管壁,还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弹性,建议每次不少于30分钟。
3、按时服药、预防为主:预防很重要,医院,红花和冰片既有助于增加血液循环还可以提高人体耐缺氧能力,尤其是提高心肌含氧量,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优秀药物。
好了,今天我就说这些吧,希望对你们能有帮助。
心梗,脑梗,皆因气虚血瘀!一张方子盘活气血,通血脉,化瘀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