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心肌梗死的致死率排在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位,每18~20秒就有一人突发心肌梗死,而每三个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就有1人猝死,所以心肌梗死的危险性非常高。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抢救时间非常珍贵,每拖延1分钟就意味着心肌坏死在增加...
02:24监制:杜潇
统筹:李进
制作:徐阿敏
医院/医院医院
宣传统战科摄制
急性心梗并发心脏室间隔穿孔
第一住院大楼10月5日,一例急性心肌医院紧急转入我院。由于患者没有及时就医,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
当天,心血管内科医生陈元国前往急诊科接诊该患者,由患者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患者心功能极差,当天出现了多次心源性休克(*注①),陈元国立即组织抢救,持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通过反复利尿,镇静,呼吸机支持呼吸等手段抢救,但患者情况仍不乐观。
超声检查发现患者室间隔穿孔大小达18mm
10月7日,最严重的并发症还是发生了,患者再次突发血压降低,呼吸困难,经检查体发现患者出现心脏杂音(*注②),初步判断为心脏穿孔。在进行心脏彩超检查后,明确为室间隔穿孔(*注③),穿孔巨大(18mm),死亡风险接近%。通俗来说就是心脏左右心室之间有一个18毫米的洞。
大量胸腔积液
排出患者胸腔积液正常情况下左心室的血会流入体循环,但这名患者室间隔穿孔之后左心室和右心室相通,导致左心室的血液大量进入右心室,进而进入肺循环,导致严重的肺瘀血和胸腔积液。
情况十分危重,除肺淤血和胸腔积液外患者还出现了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胃黏膜严重受损、大便隐血、血红蛋白下降...
使用大量升压药后患者仍然是休克血压患者状态每况愈下,皮肤开始发黄,血压无法维持,胸腔积液越来越多,呼吸十分困难,坐立时因低血压头晕目眩,患者已生不如死。
制定手术方案
心脏穿孔的患者,1月内死亡率接近%,且患者合并多种并发症,如果采用外科开胸修补需要等待1个月时间,但患者严重的病情让他无法继续等待,且外科开胸创伤大,死亡风险极高,费用花费巨大,家属听后明确表示拒绝。
此时,摆在医生和患者面前的选择只有介入治疗一条路。
在此之前,陈元国也成功开展多例成人和儿童的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但是,面对达到18mm的巨大的穿孔,陈元国也是第一次遇到。最后,陈元国经过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患者及家属选择了相信他,愿意进行介入手术来封堵心脏穿孔。
量患者穿孔大小由于患者心脏穿孔位于心尖部,且穿孔十分巨大,再加上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十分松软,稍有不慎患者穿孔会进一步扩大,直接导致患者死在手术台上患者死在手术台上,手术难度可想而知。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心血管内科主任张海波在手术前组织了科内讨论,大家纷纷为此次手术建言献策,对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了应急预案,最后决定介入手术。
手术日
10月26日,手术当天上午患者十分痛苦,为缓解患者病情陈元国还为患者抽取了近0ml的胸腔积液。
患者体内排出的胸腔积液当天下午,手术开始,手术由心血管内科陈元国主刀,李琛协助。手术前,大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提前核对手术材料,准备了各种抢救药物和抢救器械,提前在患者胸前贴好除颤电极,以防患者出现意外情况。
心血管内科陈元国、李琛正在手术中
因担心患者不能承受全麻,陈元国选择了局部麻醉下来进行这例超高难度且死亡风险极高的手术。
因为患者心脏穿孔巨大,目前最大的封堵器(室间隔)无法封堵他的心脏穿孔,于是陈元国决定使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为患者封堵心脏穿孔。
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白色框内中间细两头粗的物体)为患者封堵心脏穿孔
就在准备封堵的时候,患者突发意外情况,身体止不住的抽搐,意识丧失,心电监护提示发生心室颤动!
容不得一刻犹豫,在场医护人员立即进行抢救,幸亏提前准备好除颤电极,几秒钟时间就完成了除颤。最后,在历经2小时10分钟后,有惊无险,手术完成。
康复出院
患者出院当天,陈元国与患者及家属合影手术结束后,患者情况有明显好转,呼吸平顺,血压回升。在住院恢复了几日后,患者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没有出现之前的呼吸困难、胸腔积液等症状。
心肌梗死后出现室间隔穿孔,如若采用内科保守治疗1个月内死亡率接近%,而外科开胸治疗则必须等到1个月后才能进行,绝大多数患者是熬不过这艰难的1月。因此,采用介入手术的方式来封堵心脏穿孔是个较理想的选择。介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花费较少。
但心脏穿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均属罕见,国内外各大中心每年进行该类手术很少超过20例,特别是大于18mm的巨大穿孔,介入经验更是少之又少。
该名患者的成功救治,标志着我院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水平进一步提高,也填补了我院结构性心脏病介入领域的空白。
最后,郑重提醒,胸痛患者需要立即就医,时间就是生命,切勿耽误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