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侯洁欣,顾惠雅,王洁.心肌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同工酶联合脑钠肽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45(07):-.
[2]李琳钰,姚新欣,刘俊伶,陶倩倩,杨娟.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构建表达、抗体制备及初步鉴定[J].实验动物科学,,41(0):55-64.
[]罗光荣,刘祖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为何大于总酶(CK)[J].家庭医学(下半月),,(06):40-41.
在现代医学的浩瀚海洋中,各种生物标志物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着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之路。其中,“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简称CK)作为一个与细胞内能量运转、肌肉收缩、ATP再生紧密相关的关键激酶,其水平的变化往往预示着身体某些方面的微妙变动。
一、肌酸激酶:肌肉中的能量守护者肌酸激酶,也常被称为肌酸磷酸激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的骨骼肌、心肌、平滑肌以及脑组织中,是肌肉细胞内能量代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主要位于细胞质和线粒体中,通过催化肌酸与ADP(二磷酸腺苷)之间的磷酸转移反应,为肌肉收缩提供即时所需的ATP(三磷酸腺苷)能量。因此,肌酸激酶不仅是肌肉力量的源泉,也是评估肌肉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肌酸激酶升高:不容忽视的健康警示当我们在体检报告上看到肌酸激酶水平升高时,往往会心生忧虑。确实,肌酸激酶的升高可能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重要健康警示。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肌酸激酶的升高并非全然意味着疾病,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大致可分为生理性增高和病理性增高两大类。
1.生理性增高:运动后的正常反应剧烈运动是肌酸激酶升高的常见生理性原因。无论是参加马拉松、骑自行车还是进行高强度的力量训练,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的微小损伤都会导致肌酸激酶释放入血,从而使血清中的肌酸激酶水平显著升高。这种升高通常是暂时性的,随着肌肉的修复和恢复,肌酸激酶水平也会逐渐回落至正常范围。因此,对于运动后出现的肌酸激酶升高,我们不必过于恐慌。
此外,分娩者和新生儿血清肌酸激酶活性也高于正常值,这同样属于生理性增高范畴。一些治疗和诊断措施,如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电休克、放射治疗、心脏按压等,也可能导致肌酸激酶水平暂时性升高。
2.病理性增高:疾病预警信号相比生理性增高,病理性增高更值得我们警惕。肌酸激酶病理性增高的常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皮肌炎、肌营养不良、心包炎、脑血管意外等。以心肌梗死为例,当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坏死时,大量肌酸激酶会从细胞内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急剧上升。因此,肌酸激酶的检测在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同样,骨骼肌损伤也是肌酸激酶病理性增高的常见原因。骨折、肌肉拉伤、肌炎等骨骼肌损伤会导致肌酸激酶从受损的肌细胞中漏出,进入血液循环。此时,肌酸激酶的升高程度往往与骨骼肌损伤的程度成正比。
此外,肾功能受损也可能导致肌酸激酶升高。肾功能不全、肾衰竭等疾病会影响肾脏对肌酸的排泄能力,使得血液中肌酸激酶水平上升。
三、肌酸激酶降低:虽无大碍,但需留意与肌酸激酶升高相比,肌酸激酶降低在临床上相对少见,且其临床意义相对较小。正常情况下,肌酸激酶水平偏低并不具有直接的病理意义,可能与长期卧床、甲状腺功能亢进、长期激素治疗等因素有关。
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肉收缩功能下降,全身骨骼肌总体质量减少,从而导致肌酸激酶水平偏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高代谢症候群的存在,体内能量消耗迅速,可能进一步消耗骨骼肌蛋白,间接导致肌酸激酶水平下降。长期应用激素治疗,特别是大剂量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可能诱发肌病,表现为肌酸激酶水平降低及肌肉无力等症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肌酸激酶降低本身不具有直接的健康危害,但它可能提示患者存在某些潜在的健康问题。因此,在发现肌酸激酶降低时,我们不应掉以轻心,而是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四、如何应对肌酸激酶水平的异常变化面对肌酸激酶水平的异常变化,我们应保持冷静并科学应对。
最低0.2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