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的产品越来越多,并逐渐被临床所接受,这三项的组合多被称为“心梗三项”。
代表心肌组织损伤或坏死的标记物:肌红蛋白、肌钙蛋白、CK-MB等;
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AMI标志物
1.心肌型肌钙蛋白:cTn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指标。AMI发生后4-8h血清中的cTnI水平即可升高,12-14h达到峰值,6-10d恢复正常。即出现早,和CK-MB相当或稍早;消失慢,持续时间超过LD1,诊断的窗口期特别长,兼有CK-MB和LD1的优点。cTnI的诊断特异性优于CK-MB和Mb,可用评价不稳定心绞痛,cTnI水平升高预示有较高的短期死亡危险性,连续监测cTnI有助于判断血栓溶解和心肌再灌注。
2.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包括3种同工酶亚型,即CK-MM、CK-MB、CK-BB。CK-MM主要分布于骨骼肌和心肌,CK-BB为脑型同工酶,主要分布于脑、前列腺、肺等组织。CK-MB主要分布于心肌中,血清CK-MB在AMI发生2~6h后可检测到其显着升高,24h达高峰,可持续7d。
3.肌红蛋白: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目前心肌受损后最早发生异常增加的心肌蛋白标志物。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胸痛初期2-3h内脱离正常值,6-9h达到最高,24h左右又恢复正常值。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min-2h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肌红蛋白浓度可以作为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指标。
由于其为小分子物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可快速入血,故在AMI发生的1.5~6h内,通过动态检测二次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可早期诊断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如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则具有极高的阳性预报价值;如动态检测二次测定值间无差异,则具有%的阴性预报价值,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心梗三项”是目前临床上比较认可的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项目,大量临床文献报道使用三项联合来进行心肌损伤的诊断,对于诊断心肌梗死、评价溶栓治疗的效果、评价再栓塞与栓塞的范围及危险程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