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Q波型和非Q波型心肌梗死非Q波型心肌梗死过去称为“非透壁性心肌梗死"或"心内膜下心肌梗死"。部分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可只表现为ST段抬高或压低及T波倒置,ST-T改变可呈规律性演变,但不出现异常Q波,需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指标明确诊断。近年研究发现:非Q波型的梗死既可为非透壁性,亦可为透壁性。与典型的Q波型心肌梗死比较,此种不典型的心肌梗死较多见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此外,发生多部位梗死(不同部位的梗死向量相互作用发生抵消).梗死范围弥漫或局限、梗死区位于心电图常规导联记录的盲区(如右心室.基底部、孤立正后壁梗死等)均可产生不典型的心肌梗死图形。
.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研究发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可以不出现Q波,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ecion,NSTEMI)亦可出现Q波,心肌梗死后是否出现异常Q波通常是回顾性诊断。为了最大限度地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近年把急性心肌梗死分类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且与不稳定型心绞痛一起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指个或个以上相邻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ST段抬高的标准为:在V~V3导联男性J点抬高≥0.mV,女性抬高≥0.15mV,在其他导联男、女性J点抬高≥0.1mV)(图5-1-41);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指心电图上表现为ST段压低和(或)T波倒置或无ST-T异常。
以ST段的改变进行分类体现了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理念。在坏死型Q波出现之前及时进行干预(溶栓、抗栓、介入治疗等),可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或减小梗死面积。另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两者的干预治疗对策是不同的.可以根据心电图上是否出现ST段抬高面选择正确和合理的治疗方案,在作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时,应该结合临床病史并注意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ST段改变无论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还是非ST段拾高型心肌梗死,若不及时进行干预治疗都可演变为Q波型心肌梗死或非Q波型心肌梗死。
3.心肌梗死合并其他病变
(1)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多发生于左心室前壁)时,可见ST段持续性抬高达数月以上(ST段拾高幅度常≥0mV,同时伴有坏死型Q波或QS波)。
()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阻滞时,心室除极初始向量表现出心肌梗死特征,终末向量表现出右束支阻滞特点,一般不影响两者的诊断(图5-1-4)。
(3)在存在左束支阻滞的情况下,心肌梗死的图形常被掩盖,按常规的心肌梗死标准进行诊断比较困难。
不过,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通过观察ST段的异常偏移(抬高或下移)及动态演变.仍可判断是否合并急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在QRS波群为正向(R波为主)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0.1mV;在V1-V3导联,出现ST段压低≥0.1mV;在QRS波群为负向(S波为主)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0.5mV,均提示左束支阻滞可能合并急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4.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ST段抬高除了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外.还可见于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心包炎、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急性心肌炎、高血钾、早期复极等.可根据病史.是否伴有异常Q波及典型ST-T演变过程予以鉴别。异常Q波的出现不一定都提示为心肌梗死.例如发生感染或脑血管意外时.可出现短暂QS波或Q波.但缺乏典型演变过程,很快可以恢复正常。心脏横位可导致III导联出现Q波,但II导联通常正常。顺钟向转位、左心室肥厚及左束支阻滞时,V1、V导联可出现QS波,但并非前间壁心肌梗死。预激综合征心电图在某些导联上可出现“Q”或“QS"波。此外,右心室肥厚、心肌病、心肌炎等也可出现异常Q波,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资料一般不难鉴别。仅当异常的Q波、抬高的ST段以及倒置的T波同时出现,并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才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急症处理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