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并呈现年轻化趋势。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总体呈上升态势,年心脑血管疾病的住院费用中,因急性心肌梗死产生的费用高达.4亿元。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能力,迫在眉睫。
1隐藏在身边的“无形杀手”
数据显示,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成为我国人口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本世纪初,我国进行的几项大型临床研究如CPACS研究、CHINA-PEACE研究等均显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差,院内死亡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高达10.1%~12.4%和18%,均显著高于同时期西方发达国家。
究其原因:首先是患者发病后迟迟不呼叫医院,CPACS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到就医的时间,医院平均为5小时,医院更长为8小时。
其次是院前急救体系不适应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急救体系是基于“急诊就近”的基本原则而设置的,医院的救治能力。
这种单纯就近原则导致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和肺动脉栓塞等许多急性胸痛患者被就近送到医院,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延误后才能到医院,这是造成延迟医院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次医院内没有建立急性心肌梗死的快速救治通道。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第一期的结果表明,年全国53家大型心脏中心接受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平均门-球时间为分钟,与指南要求的90分钟具有较大差距。
医院诊断能力不足,且缺乏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医院专科医师之间的及时沟通协调机制,不能在需要时得到后者的及时指导,医院医院停留时间过长。后三条均为医疗体系内部原因,如何解决上述医疗体系内的延误,正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心系患者,执着守护每一个生命
为解决我国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领域存在的上述问题,年中国人民医院率先提出并建立我国第一个基于区域协同救治理念的胸痛中心,即以具备急诊冠脉介入治医院为核心,医院和院前急救体系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使任何医疗机构一旦接触了急性胸痛患者,就可以按照统一的工作流程进行快速而规范的诊疗,以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该医院复制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专门成立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以此为依据制订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该标准正是围绕着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而设置。
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近5年开展的胸痛中心认证工作,推动了我国急救体系的重塑和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快速发展,显著提高了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并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我国胸痛中心建设所取得显著成就可以概括如下。
组建了完善的胸痛中心培训、认证组织机构▲▲▲从年在广州组建我国第一个胸痛中心认证办公室、开启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之路开始,历经3年的努力,逐步建立了我国胸痛中心认证的组织机构及认证的基本规则,并修订完善了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年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成立了中国胸痛中心总部,开启了中国胸痛中心的快速发展之路。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和认证监督委员会领导下的胸痛中心总部、四个区域认证办公室、两个再认证办公室、一个质控办公室、49个示范基地、27个省级联盟的全国性胸痛中心建设、认证、再认证、质控的完整组织架构网,共同推动全国胸痛中心建设。
建立了三套认证标准▲▲▲三套认证标准即《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以及《中国胸痛中心再认证标准》,共同构成了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的标准体系,是胸痛中心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及评价依据。
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水平,改善患者预后▲▲▲目前全国已有医院建立了胸痛中心,其中家医院通过了认证。在建立胸痛中心模式之前,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仅有不到5%的患者接受了直接冠脉介入治疗,年该数据已经改写为14%。已经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月平均门-球时间(反映院内绿色通道水平)已经从分钟以上缩短至70分钟以内,院内死亡率已经从CHINA-PEACE研究中的10.1%~12.4%降至3%以下。
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已经推动溶栓和转运工作的广泛开展,使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急性胸痛的救治能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医院医护人员的自信心也得到显著提升。
推动了国家*策的制订▲▲▲鉴于胸痛中心取得的显著成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先后颁布多项文件推动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高危新生儿救治中心五大中心的建设。
推动了急救体系的重塑▲▲▲在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的推动下,我国急救体系从概念到实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胸痛中心建设较完善的地区,当前的急救体系已经实现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从救护车到达发病现场即开始了规范的急救过程,包括10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诊断明确的STEMI患者由救护车实行绕行就近的医院、绕行急诊和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直接送进导管室接受介入治疗等。区域医疗资源整合的最大获益者是患者,同时也显著提高了院前急救队伍的救治能力和自信心。
3展望未来,志在构筑疾病防治链
我国胸痛中心未来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纵向及横向两个方面。
所谓纵向发展是指胸痛中心要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提升胸痛中心自身的建设水平,有两个含义,一方面是要使更多的胸痛中心通过认证达到认证标准要求的建设水平。
另一方面是要建立常态化的持续质量改进机制,使胸痛中心不仅仅是以通过认证为目的,而是以提高急救效率、降低患者死亡率为最终目的。
而横向发展则是指胸痛中心要逐步完成向“三全模式”的转变,所谓“三全模式”是指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全域覆盖是指胸痛中心建设要全地域覆盖,不能有遗漏,全国任何地方发生的急性胸痛患者均能得到及时、规范的救治。
全民参与则是指胸痛中心不仅仅是医疗行业的事,必须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府支持下行业主导、各方共同参与的局面,使大众教育深入人心,普通老百姓均能认知急性胸痛的危害和正确处理方式。
而全程管理则是指要从单纯的急救转变为疾病的全程管理,包括存活下来患者的长期二级预防、大众的一级以防等,构筑一条疾病全程防治链。
向定成
解放*广州总区院内科教研室主任
心内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导师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专家
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理事长
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介入心脏病学会外周血管疾病分会副主任委
稿件来源:壹生APP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