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张园园
一周头条
一周要闻药品集采常态化下应及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出炉;医务人员享2倍抗疫补助·······医院胆子够大!成效不一般!基层医疗机构最高奖励10万元!官方发布基层接诊新规!痛心!县域医生突遭袭击伤重去世!嫌犯已被警方控制!
医院紧急封院停诊,因门把手核酸检测阳性!官方:坚持人物同防!
防疫不力!一批卫健领导、院长被通报问责!五大典型曝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被授予国家PCCM规范化建设三级达标单位1月16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ulmonaryandCriticalCareMedicine,PCCM)正式收到国家PCCM项目评审认证及授牌通知,被评为“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科)规范化建设三级达标单位”。这是继医院医院后又传来的一大喜讯。PCCM规范化建设项目由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全国呼吸专科医联体、国家呼吸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共同发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倡导并积极推进的呼吸专科建设项目,医院呼吸学科规范化建设,加强人员和设备配备,提高呼吸疾病的诊治水平,有效的整合资源、构建体系、发展学科,必将对呼吸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历史性的推动作用,引领全国呼吸学科建设与国际接轨,向标准化、同质化方向发展。医院主要负责人屈开新说,通过PCCM规范化建设,医院可从三个方面得到提升,一是推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科室规范化建设,从建制、设施、人员、业务能力、管理等方面设立学科建设标准,为医疗业务开展和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二是通过PCCM呼吸专科医联体建设,从医疗(包括会诊和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医疗质控)、教育培训、临床研究三个方面整合资源、构建体系,提高临床诊治能力,推动行业发展;三是通过PCCM规范化建设可将优势的医疗资源下沉,辐射基层,加强医共体建设,有效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于呼吸疾病的规范化诊治能力,为实施分级诊疗创造条件,进而不断促进呼吸诊疗向管理规范化方向发展,让更多的呼吸重症病人受益。黑医院“流动诊室”把医疗服务送上门目前,明水县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为了进一步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守护来之不易的“零”病例,严格贯彻绥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发的《关于充分发挥院前急救作用的通知》文件精神,落实县委、医院应急处置能力要求,解决百姓疫情期间就医需求,医院于1月29日正式开通“流动诊室”巡回车与指挥中心联动,全力保障全县人民生命健康!遇有小病轻症患者,“流动诊室”巡回车将立即入户诊疗,真正解决居家隔离人员及轻症患者在家即可就诊的便捷医疗服务;如遇有疑难重症患者,急救车量快速到达现场,医院就诊,从而提升重症患者的应急处置能力。医院医院,充分体现公益性,把医疗服务送到医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最新重大举措,“流动诊室”巡回车配备医生、护士和辅助检查人员,车内配有便携式彩超机、心电图机、血糖仪、血压计、体温计和降压药、消炎药等各类慢性病、常见病的常用药品,承担着门诊、辅助检查、药房等多项功能,宛如一家“医院”。医护人员还会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及时随访,介绍疫情防控常识,提升了百姓的防护意识。医院胸痛中心成功为九旬心梗患者安装心脏支架再次刷新血管开通新记录“老爷子,感觉怎么样了?”“我已经完全好了!身体恢复得和以前一样,今天一定要出院啦!”近日,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为一名年满90岁高龄老人实行了心脏支架手术,老人术后恢复良好。年满90岁的李爷爷是隆回县北面金石桥人,年1月12日晚上8点,平时身体健康的老爷子突然出现胸骨中段疼痛,呈压榨性,当时未予重视,当晚睡眠时上述症状再次出现且较前加重,在家捱了一夜的李爷爷在家属医院就诊,经心电图检查示“前壁心肌梗塞”,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及输液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经医院胸痛中心远程会诊后,患者及家属为求进一步诊治于1月13医院车送至该院,心电图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经医院胸痛中心专家会诊,因为患者胸痛时间超过24小时,且目前胸痛症状消失、生命体征平稳,无急诊PCI(冠脉内介入治疗)指征,建议住院稳定一周后再行介入手术。1月20日,90医院介入中心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狭窄达95—99%”,行PCI(冠脉内介入治疗)术顺利放入支架两枚,成功开通血管,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目前已康复出院。医院名老中医王启典老先生获阜阳市“福星”荣誉称号近日,医院名老中医王启典老先生被阜阳市老龄委授予阜阳市“福星”荣誉称号。王启典老先生,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安徽省名老中医、安徽省中医药大学教授,曾任安徽省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阜阳市中医药学会主任委员,阜阳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医院原业务副院长,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市级科研课题三项,多次获得市、县科技进步奖,临床善于针、药、灸并施治疗中风偏瘫、面瘫、颈椎病、腰腿痛、郁证等各种常见病及面痛、面风、小儿痿证等疑难杂症。“医乃明医,儒乃达儒。”这句话是王老经常用来教育子女和学生的,也是他一生对自己的要求。热爱中医学术的王老有着强烈的使命感:除了培养出许多中医知名专家之外,自己的孙女王淼高中毕业报考了江西中医学院的中医学专业,通过长期跟师王老学习,朝夕临诊,耳濡目染,“耳提面命”,“衣钵相传”,逐步领会和较快掌握了中医及针灸诊疗技术,现在已然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一家人在吃饭、闲谈之间,随时随地对所遇到的特殊病症进行议论,相互切磋,相得益彰,年轻人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医术,涵养了医道。已过耄耋之年的王老,子孙满堂,家庭幸福和睦,大儿子是公安干警,小儿子是国企的高管,女儿是药师,几代人的青春与梦想,从看得见的家园,到看不见的家族信仰,医者的家风在传承中代代相传,儿女的支持和孝顺也成为了王老躬耕杏林数十载最坚实的后盾。作为知名的中医药专家,王老卓越而崇高,作为太和县的一个市民,王老朴实得像一个农民,他的卓越寓于平凡之中。但那种农民式的平凡,也掩盖不了这个名医的光彩。王老性格积极乐观,从不考虑额外收获。他说:“知足常乐嘛,国家发给我基本工资,就是让我给病人看病的。看好病,是我的本份,看不好病,提醒我还得下功夫。”王老医术精,人品好,医德高,医风正,心系百姓,在解决当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上树起了一面永恒的旗帜。作为一名老*员,王老一直恪守着“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其实早在二十年前,王老就已经退休,按说工作了几十年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了,可还是有很多病人找到家中或是打电话找他看病,望着病人期盼的眼神,王老退休不退志,“治病救人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凭着高超的医术、非凡的医德,王老成功地在患者心中印制了一张弘扬中医精神的文化名片,其严谨的科研态度、扎实的中医专业技能、高尚的医德医风,展现了一代鸿儒大医的精神。医院产科三病区成功救治罕见“宫角妊娠”患者年01月23医院产科三病区来了一位特殊的孕妇,在门诊检查发现为“宫角妊娠”,彩超提示:宫腔偏左侧宫角处可见一胎儿,左宫角处略向外膨出,局部肌层变薄,厚约2.5-2.9mm,胎儿双顶径22mm,股骨长8mm。羊水最大深度38mm。据了解患者已停经94天,现有少量异常阴道出血,暗红色,量约2ml,间断腹痛,曾有一次剖宫产病史,李臻主治医师详细的询问了病史后评估:病情重,立即完善检查,积极术前准备,及时请示石莉霞主任查看病人。石莉霞主任查看病后立刻组织科内讨论,并积极术前准备。术前请麻醉科会诊,与血库联系提前大量备血,备促进子宫收缩药物,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术中出血不多,生命体征平稳。患者手术非常顺利,危险已解除。看似“风平浪静”短短1小时的手术,实则“暗藏凶险”,宫角妊娠一旦破裂,后果不堪设想,好在医生及时果断的实施了有效的治疗方案,避免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既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又减少了创伤!医院昼夜运转的救护调度中心叮铃叮铃......尽管已是凌晨两点,但是在疫情救护车调度中心,电话声依然此起彼伏,几位工作人员一边接电话一边迅速安排接送车辆。李洋,医院职工,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他被抽调至救护车指挥调度中心任主任。由于救护人员承担着全县疑似患者、密接人员、有境外、国内中高风险旅居史的人员转运任务,危险程度可想而知,为了大家能顺利完成任务,守护自身生命安全,李洋每天利用早餐时间进行安全教育,严格按照要求规范转运,不容许出现丁点儿差错。他说:“我们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安全无误完成每次任务,确保全体人员‘零感染’。”在有大型转运任务时,由于驾驶员紧缺,李洋就亲自上阵,加入驾驶员队伍,自抽调开始后至今20多天没回过家。李洋的妻子也是医院的一名职工,医院核酸采集点工作,每天也是早出晚归。夫妻两人都奋战在抗疫一线,年幼的两个孩子只能托付给父母。李洋的母亲说“你们俩就放心地为国家、为人民、为了咱们的父老乡亲们去工作吧,我会带好两个孩子,做你们最坚强的后盾,咱们一起加油!”县卫健局执法队59岁的陈建刚,任救护车调度中心副主任,自调度中心成立后,每天熬夜到后半夜,好几次由于疲劳,坐在沙发上就睡着了。同事们让他早点休息,他总是那么一句话“司机车辆不回来,我睡不踏实”。话语简单,却为同志们树立了旗帜的榜样,引领了大家拼搏在转运路上。牛晓龙,医院公共卫生处科员,驾驶技能过硬的他在年就曾第一时间申请加入救护车指挥调度中心,勇敢冲锋至战“疫”最前线,连续工作40余天。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他再次申请冲锋前线,常常是24小时“全副武装”,待命而出。因为工作任务重,有次他连续72小时奋战一线,中间只睡了3个小时,由于长时间驾驶操作,使得原本就患有腰间盘突出的他旧病复发,但他强忍着疼痛,继续战斗在转运患者的第一线。张王疃乡卫生院曹洪广,在救护车调度中心内,每次有任务,他都是第一个往前冲,累了就在沙发上睡一会,一有任务立刻精神百倍。……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冲锋在前的“排头兵”年春节前夕,人们还在准备过春节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措手不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敏锐的觉察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异常,立即按照防控要求,对发热门诊进行规划分区、调整布局,制订流程、业务培训、物资准备、人力调整……时间不等人,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担负起发热门诊的工作,全力以赴只负责发热门诊的工作。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关卡,是排查发热病人的首要阵地。发热门诊18名医护人员中女性职工占94%以上,在与疫情的正面交锋中,她们是冲锋在前的“排头兵”,负责对发热病人进行疾病筛查、留观,对有流行病学史的病人进行排查、咽拭子核酸标本取样等工作。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传染科发热门诊医护人员每天不仅要承受繁重的工作压力,而且还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密闭的N95口罩。由于疫情突发,发热门诊工作繁琐且忙碌,患者情绪差、有恐惧心理……一系列的问题汹涌而来,即使每天不能按时吃饭,不能按时下班,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也毫无怨言。为了少上厕所、节省防护服,医护人员每天都不敢多喝水,有时甚至带着纸尿裤。防护服密不透风,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的面部皮肤因长时间压迫而发青、破损,摘下面罩时脸上就是深深的印子,眼罩里布满了一层水蒸气,护目镜、面屏、口罩常常压迫得头疼、鼻子疼、耳朵疼,压出的印痕久久不能消去。长期使用手套和消*液,双手长了皮疹和水泡,戴着防护口罩密不透气,连和病人交谈都喘息着,但是必须加大嗓门提高音量以致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很清楚,上抗疫一线,意味着有被感染的风险,意味着需要被隔离,无法照顾家庭和孩子,需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压力。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坚持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每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每一个艰难的时刻,都倾尽了医护人员的艰辛付出。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