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是心脏血流灌注减少,导致心脏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见胸部不适、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尤其在体力活动、用力排便、性生活、精神紧张或劳累时症状明显,严重者可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这些都是心肌缺血的常见症状,一般在休息后可自行缓解,心肌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男性、高龄、肥胖、吸烟、缺乏运动、情绪波动和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等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风湿病、梅*、川崎病等引起的炎症、痉挛、栓塞、结缔组织疾病等也可引起心肌缺血。
氧是心肌细胞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氧通过血液输送给细胞,然而心脏不能储存氧气,完全依赖心肌血供获得氧气,因此,心肌一旦缺血,立刻就会导致缺氧,缺氧的直接后果就是心肌细胞有氧代谢受阻,产能减少,心脏活动所必需的能量供应不足,最终引起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此外,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细胞代谢受阻,代谢废物不能及时被清除,也会导致心功能受损。如果心肌长期缺血、缺氧,能量供应不足,最终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功能,明显增加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
一旦出现心肌缺血,首先要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比如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24的正常范围内,戒烟戒酒,改善饮食习惯,少吃盐,限制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5g,适当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补充钾元素,适当增加黑豆、绿豆、红豆、芸豆、荞麦、燕麦、糙米、黑米、红米、薯类等谷物杂粮的摄入量,替代一部分白面、大米等主食,保证鱼、肉、奶、蛋等优质蛋白质的充分摄入,规律进行体育运动,每周至少分钟,如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相结合,如快走、慢跑、乒乓球、骑车、太极拳、俯卧撑、哑铃等,积极治疗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些都是改善和预防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
如果心肌缺血的症状明显,休息后无法缓解,就要考虑相应的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硝苯地平、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美托洛尔等,这些药物都可改善心肌的供血和供氧,改善心肌缺血的症状,曲美他嗪则是通过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增加心肌的供血、供氧和供能,从而改善心肌缺血。
此外,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可防治血栓形成,预防冠状动脉血栓栓塞,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稳定动脉斑块,防止斑块脱落形成血栓,这些药物是预防心肌缺血发生和发展的有效药物。如果心肌供血严重减少,应积极进行介入手术治疗,同时配合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以免病情进展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等不良结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