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胸闷胸痛,
99岁老爷子患上心肌梗死!
一个月前,一位99岁王爷爷由几位家人搀扶着,颤颤巍巍地出医院心内科专家门诊。
心内科主任医师汤涌细致询问,发现这位爷爷在一周前曾有过胸闷胸痛,伴有大量出汗,全身发冷,持续了大约半个多小时,自行服用“速效救心丸”后胸痛症状有所缓解。
王爷爷一开始没当回事,但禁不住家人的劝说,医院来看医生。
汤主任按照胸痛流程开了相关检查,查出来的结果吓人一跳:心电图提示V1-V4ST段抬高,心肌酶谱:CK-MB29.48ng/ml(正常值0-4.87ng/ml)肌钙蛋白I6.36ng/ml(正常为阴性)肌红蛋白.8ng/ml(正常值28.0-72.0ng/ml)肌钙蛋白T.0pg/ml(正常值0-14.0pg/ml)——典型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作为心内科最致命的疾病之一,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指数倍增加,≥75岁高龄老年住院病死率为15.7%。
对于99岁的王爷爷来说,此时无异于一只脚踏进了*门关。
02
高龄高危!
医护团队反复讨论治疗方案
汤主任立即把老爷子收住院,组织心内科全体医护人员进行紧急讨论。
回顾病史,王爷爷不吸烟,不喝酒,平时坚持在公园散步,一生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十多年前年做过胃癌手术,至今未复发。虽然入院时生命体征大致平稳,但王爷爷早已错过了急诊行支架植入术的时间窗。
对于王爷爷来说,年龄就是他最大的高危因素,并发症多、出血事件和病死率高,手术不成功的可能性、以及后续一系列治疗的挑战,他的GRACE评分分,即住院期间死亡风险及出现后6个月死亡风险均属于高危。
最终,汤主任决定:先卧床休息,使用强化抗血小板、稳定斑块、改善心脏重构等一系列药物保守治疗,待病情平稳后择期行冠脉造影术,必要时进一步行支架植入术。
第2页/(共3页)
03
随时有可能再发心梗!
医患互信,拟行高风险手术
万幸的是,经过一系列的药物治疗,王爷爷未再出现明显的胸痛症状,胸闷气喘一天天地好转,反映心肌损伤的指标,肌钙蛋白T也在逐步下降,没有出现抗血小板治疗后器官出血的表现,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但是引发心肌梗死的血管仍未开通,随时再发心梗的可能仍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王爷爷头顶。
经过治疗,王爷爷症状缓解,但病情仍未稳定,汤主任准备为王爷爷进一步行冠脉造影术。对于如此高龄的患者,王爷爷的手术风险极高,但家属百分百的信任给了医生放手一搏的勇气。真正的考验到来了。
04排除万难,
顺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患者血管的情况和预想的差不多,存在主要血管的严重病变:左主干未见明显异常;前降支管壁不规则,中段长狭窄99%;回旋支管壁不规则,未见明显狭窄;右冠细小,近段狭窄50%;冠状动脉左优势型。
Syntax评分16.5分,经与家属沟通后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LAD中段病变处。在前降支远段植入2.75*30mmResolute支架,重复造影,无残余狭窄,血管远端血流TIMI3级。
做完手术返回病房后,王爷爷感觉胸闷缓解了,喘气顺畅了,堵在心口的那块石头消失了,一直悬在医生和家属胸口的那块石头,也稳稳地落在了地上。
术前(左)、术后(右)血管情况对比
第3页/(共3页)
术后第二天,卧床半月的王爷爷撤下了监护设备,在家人的搀扶下缓缓地站了起来。术后第三天,王爷爷拄着拐杖,自己走向了卫生间。术后第十天,王爷爷亲手把锦旗送给了汤涌主任。术后十四天,王爷爷没有再发胸闷胸痛,在一家人的簇拥下,医院大门。
05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症状不典型,
易漏诊或误诊
汤主任介绍,与年轻人不同,中国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仅20%~40%有典型胸痛症状,因为症状不典型,易漏诊或误诊,早期及时诊断救治是有效降低住院病死率的关键。
需特别注意当患者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冷汗等,以及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非典型临床表现时,应首先怀疑并考虑到有心肌梗死的可能,及时就医。
专家简介
汤涌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心血管内科主任
从事临床工作20多年,曾经在澳大利亚Alfred医院心脏中心和Baker心脏研究所研修学习。
擅长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和急诊抢救,从事心血管介入手术近20年,完成手术达万例以上。精通心电图分析、超声心动图、经食管心房调搏、各种心导管技术、运动负荷试验、起搏器程控技术等。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更多精彩推荐
70岁老太太天天苹果煮水喝,一段时间后,身体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70岁老人,血压控制在多少合适?医生解答,一看就明白
72岁的爷爷,胆固醇从7.8降到1.5,经验是坚持吃这一种营养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