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导读:近期发表于Thyroid杂志的一项全国性(韩国)回顾队列研究表明,甲亢是两种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女性较男性风险更大。
甲状腺机能亢进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在高碘地区患病率约为0.3%-0.5%,甲状腺激素过高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影响,如心率上升、收缩压上升、压差增加等。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甲亢可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以往评估甲亢与MI或卒中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未对单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适当调整。并且,尽管吸烟是甲亢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体重减轻是甲亢患者的常见症状,但仅有少数研究将吸烟和BMI作为混杂因素进行了分析。因此,目前尚不清楚已报道的甲亢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的相关性是否归因于甲状腺激素介导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变化,混杂因素(吸烟和BMI)或甲状腺激素过量本身。甲亢与心肌梗死(MI)或卒中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
为此,来自韩国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项全国性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探究了甲亢患者心肌梗死、卒中的发生风险,以及心血管死亡风险。本项研究的数据来源于韩国国家健康保险数据库,甲亢组纳入了名甲亢患者,对照组纳入了名经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参与者。主要研究终点为MI、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的首次发生。此外,还评估了两组参与者发生上述心血管事件之后的死亡率差异。
甲亢与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在纳入的名甲亢患者中,女性占比62.2%,确诊时年龄>50岁的占比46.1%。相比于对照组,甲亢组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更高,吸烟率更高,但肥胖和高胆固醇血症比例相对较低。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甲亢组MI、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分别为0.72/人年、1.86/人年和0.41/人年。与对照组相比,甲亢组有更高的MI和缺血性卒中的累积发病率,并且两组累积发病率之间存在恒定的差异。
图1K-M曲线:心血管事件累积发病率
甲亢是MI、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对所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调整后,发现甲亢与MI和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发生MI和缺血性卒中的HRs分别为1.16(95%CI1.03‐1.30,P<0.)和1.12(95%CI1.04‐1.20,P<0.)。出血性卒中风险,两组无显著差异。
甲亢引发的心血管风险,女性高于男性
研究人员对年龄、性别和BMI进行了分层分析,发现甲亢患者MI和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增加在女性、年龄较大(≥50岁)和非肥胖(BMI<25kg/m^2)的甲亢人群中尤其显著。在男性、年龄较小(<50岁)和肥胖组(BMI≥25kg/m^2)中未观察到这种关联。
图2对三种心血管事件的亚组分层分析结果
发生心血管事件后的5年生存率,甲亢组略低
在经历过心血管事件的参与者中,科研人员观察到甲亢组生存率相比对照组呈下降趋势,但未达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发生过MI、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甲亢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8%(对照组:83%)、80%(80%)和58%(67%)。
图3K-M曲线:心血管事件后的累积生存率
发生心血管事件后的死亡率,两组无显著差异
发生心血管事件后的死亡率,两组无显著差异:在对Charlson合并症指数和基线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调整后,相比对照组,甲亢组发生MI、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后患者的死亡率HRs分别为1.11(95%CI0.86‐1.43,P=0.44),0.89(95%CI0.75‐1.05,P=0.16)和1.13(95%CI0.88‐1.47,P=0.34),两组无显著差异。
本文小结
本项研究发现,独立于心血管危险因素,甲亢与MI和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显著相关,这种关联在年龄≥50岁、女性和非肥胖者中尤为明显,而出血性卒中风险两组无显著差异。此外,虽然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但与对照组相比,甲亢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后的存活率通常较低。因此,对于具备以上特征的甲亢患者来说,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