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专科治疗医院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国声音上海十院魏毅东教授团队验证中
TUhjnbcbe - 2021/5/16 18:13:00
新发房颤(NOAF)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在5%-2%之间。大量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期间NOAF与缺血性卒中风险及死亡率增加显著相关。目前指南及共识皆推荐AMI伴AF的卒中高危患者(CHA2DS2-VASc评分≥2)采取短期三联抗栓治疗(包括阿司匹林、P2Y2受体拮抗剂与口服抗凝药),但这些结论来源于AMI前即存在AF的患者。到目前为止,对于仅在AMI急性期出现阵发性NOAF患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仍不明确。此外,AF负荷与AMI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性也尚不清楚。NOAFCAMI-SH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年2月至年3月医院因AMI住院的无房颤病史患者,以探讨心梗后NOAF的负荷与长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房颤负荷以房颤时间所占百分比来衡量(经分析确定最佳临界值为0.87%)。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次要终点是心衰住院及缺血性卒中。

研究人群基线信息

该研究共入选了名AMI患者,其中例在住院期间发生NOAF,包括55例(55.8%)低负荷发作(AF负荷≤0.87%)以及23例(44.2%)高负荷发作(AF负荷0.87%)。基线结果表明心梗急性期发作NOAF的患者往往年龄较大,以女性为主,既往常合并心衰、慢性肾脏病及卒中/TIA病史,且患者的GRACE与CHA2DS2-VASc评分更高(图)。

图.患者基线资料

长期预后

随访2.7年,结果显示,窦性心律、低AF负荷及高AF负荷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3.9/00人年、9.0/00人年与7.4/00人年。在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衰、慢性肾脏病、缺血性卒中/TIA、血管疾病、收缩压等因素后,高AF负荷与全因死亡风险显著相关(HR=.94, 95%CI:.28-2.95),而低AF负荷的相关性并不显著(HR=.47,95%CI:0.97-2.2)。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队列中也获得了一致的结果(图2)。

图2.倾向性评分匹配队列的长期生存率:(A)低新发房颤负荷vs.窦性心律;(B)高新发房颤负荷vs.窦性心律。

就心衰住院而言,多因素校正后,不论低AF负荷(HR=2.05,95%CI:.37-3.07)还是高AF负荷(HR=4.50,95%CI:3.05-6.66)均与较高的心衰住院风险显著相关。在校正CHA2DS2-VASc评分中各项因素后,仅高负荷NOAF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HR=3.29,95%CI:.49-7.26)。限制性立方样条显示心梗后NOAF负荷与全因死亡及心衰住院呈倒U型关系。随着AF负荷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则不断增加(图3)。

图3.心梗后新发房颤人群的房颤负荷与(A)全因死亡;(B)心衰住院;及(C)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结论

与急性心梗后窦性心律的患者相比,仅新发房颤高负荷的患者全因死亡和缺血性卒中风险更高;而不论房颤负荷高低,均与心衰住院风险的增加显著相关。此外,新发房颤负荷与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住院风险呈倒U形关系,与缺血性卒中风险呈线性相关。

关于临床管理的思考

抗凝治疗:高房颤负荷者基线CHA2DS2-VASc评分较高,因此本身即容易发生卒中。此外,本研究人群中口服抗凝药使用率较低(0.%-3.3%)也可能增加卒中风险。我国一项注册研究结果显示,仅有5.%伴有房颤的急性心梗患者出院时接受华法林治疗,而华法林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率更是低至.7%。这可能是由于亚洲人群较易发生颅内出血,因此急性心梗后口服抗凝药物的应用更为谨慎。而本研究结果或许提示高危人群应长期接受抗凝治疗。降低房颤负荷:尽管低房颤负荷患者的卒中风险相对较小,但随着房颤病程进展,房颤负荷往往进一步加重,因此,除抗凝治疗外,或许更应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声音上海十院魏毅东教授团队验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