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大多心血管疾病的转归方向,其病死率高、预后差、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现有方法包括药物、心脏移植、心脏起搏器等,各有利弊,而近年来心肌收缩调节器(CCM)逐渐进入临床,适用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且不适宜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患者。最近,医院完成了国内首例起搏器(CRT-D)术后无反应者及首例除颤器(ICD)术后患者中植入CCM。
心力衰竭,是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转归,其病死率高、预后差,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心衰患者,大多是选用药物或非药物治疗缓解疾病进展、改善症状。其中最主要的正性肌力药物可以增加心肌细胞收缩力、改善血流动力学,但药物治疗有较大的副作用且有一定心脏*性。而非药物治疗包括心脏移植、心脏起搏器,包括曾被寄予厚望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但并非所有心衰都是CRT的适应证。在此基础上,心肌收缩调节器(Cardiaccontractilitymodulation,CCM)应运而生,且近年来研究证实其对于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而不适宜植入CRT的患者,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CCM方法适用于LVEF低且不适宜植入CRT的患者
CRT通过改善心脏同步收缩,从而改善LVEF及心脏功能。其Ⅰ类适应证为:1.充分药物治疗下NYHA心功能Ⅲ级或不必卧床Ⅳ级心衰;2.LVEF<35%;3.QRS时限ms;4.窦性心律者。然而,并非所有心衰患者都适用CRT,且部分患者在植入CRT后会呈现非应答状态。CCM有正性肌力作用,并且不受QRS时限影响,主要适用于LVEF<35%而不适合植入CRT或CRT术后无反应的慢性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
CCM能够有效增强心肌收缩力
CCM是一种正性肌力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其作用靶点为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绝对不应期,因此并不引发动作电位,而是通过调节心肌细胞Ca2+内流及磷酸化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并且这种方法不增加心肌耗氧量。
CCM方法可逆转心脏重塑
临床试验表明,CCM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逆转心肌重塑,且长时间应用CCM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受量,改善生活质量。近年来,关于CCM的作用机制也是一项研究热点。有实验表明,CCM可作用于基因水平,通过调节相关基因表达,改善左心室各个层面,包括大体层面、细胞层面以及生化层面的肥大,最终增加左心室的收缩功能。
作为一项新型技术,CCM的机制研究、动物实验已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其效果还有待更多的临床试验及时间来考证。
本文由韩霏为医道独家供稿,版权归医道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参考资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