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花得越来越多,医疗水平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可心梗一旦发作起来,还是有那么多人丧命,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懂心脏发病前兆、急救措施不当导致的。
多数人不知道这9处疼痛,多是心梗,没有一个是心脏痛
急性心梗起病快速,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但是大多数除了胸痛,还可能是看起来无关的疼痛,比如:颈痛、背痛、腹痛、上肢痛等症状,甚至部分患者表现为激烈的牙疼、胃痛等,需仔细辨别,切勿错过这些信号。
典型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
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前胸、左肩、左腋下、左上肢痛
左肩是心脏的放射点之一,但是有时因为其定位不精确的特点,也可能出现左臂或左前臂疼痛,尤其是伴有胸闷、气紧时,更要警惕心肌梗塞。
颈部、咽喉
因为咽喉和心脏的神经受到同一节段脊神经的支配,当心肌缺血、缺氧时产生的乳酸、丙酮酸、磷酸等酸性物质及多肽类物质会刺激神经产生疼痛,并扩散至咽部的迷走神经,诱发咽喉疼痛症状。
若出现咽喉痛又找不到明确原因,并伴有胸闷、出汗或恶心症状时,要警惕心肌梗塞的发生。
下颌痛、牙痛
发生机制有人认为是由于心肌梗塞前,血管痉挛期伴发脑血管痉挛所致;也可通过自主神经反射性引起颅内外血管舒缩障碍引起。
胸骨后、颈部痛
是指颈与胸廓下缘(胸部正中或偏侧)之间疼痛:冠心病患者出现这种疼痛,往往呈阵发性的胀闷痛,有明显的胸部紧迫感,并可牵引或放射至肩臂部等处。常见于中老年人,应警惕是急性心梗。
左下肢、左腹股沟
突然左下肢剧烈疼痛,出现胸闷、憋气及出汗,应警惕急性心梗。
上腹部疼痛
也可以说是胃痛。如果患者出现出虚汗、呕吐甚至晕厥时,要考虑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后背痛:以腰部、背部、肩部的放射性疼痛为主。
无痛性心梗
患者仅表现出轻微的胸闷,上腹部堵闷、不适、恶心、憋气等症状。糖尿病、闭塞性脑血管病或心衰的老年病人对于疼痛的感觉较常人稍显迟钝,易出现无痛性心梗,容易漏诊。
突发心脏病记住“急救四步”
心肌梗塞是因为心脏的供血血管被阻塞,造成心肌缺血坏死导致的。血管阻塞后心肌大约30分钟左右开始坏死,6~8小时左右完全坏死,在这期间越早打开阻塞的血管,存活的心肌就越多。如果心肌梗塞能在1小时内得到有效施救,康复后跟正常人一样。
避免悲剧的发生,不仅要知道、警惕心脏的报警信号,也要知道万一突然发病,如何急救,正确是急救方法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免悲剧的发生。
第一:保持镇定,打电话
心梗发生,只有极少数的时候是瞬间失去知觉,大多数人心梗会经历一个出汗或者胸痛的过程,此时必须开始抓住宝贵的时间自救或者指导亲人采取正确的行动。
本人保持镇定,精神慌乱会给身体雪上加霜;
拨打电话,并告知准确地址;
如果是独居老人,在症状可以承受的情况下,可以打开家门;
如果情况不允许,也不必担心急救人员进不来门,在电话内告知不能开门的情况,急救人员有一套处理流程。
第二:嚼服毫克阿司匹林
中国医学科医院冠心病中心副主任颜红兵说,缓解心肌梗死症状最主要的药物就是阿司匹林,如果有的话就迅速地嚼服毫克。
第三,医院溶栓
急性心梗是最适合诠释“时间就是生命”这个说法的急性病症。如果发病3医院的话,溶栓和介入治疗,在救命上没有差异,只要血管及时被疏通了都可以。
医院都是可以做的,而且非常便宜。此时对于病人来说,每一个心肌细胞都至关重要,如果心肌死了,医院就都没有意义了。因此,医院寻求救治是不明智的,时间越晚,效果都会越差。
第四:把这几个字背下来
大部分心梗发作是有症状的,具体如下:
男性急性心梗发作症状:持续胸痛(67%)和大汗(70%);
女性患者:放射痛、后背痛、恶心呕吐多,胸痛和大汗则相对少见
上了岁数的人:症状不太明显,大汗则对老年人最具有价值,也就是说,老年人发作时即便不怎么胸疼,但是出大汗就要注意了。
多学常识,有时救命,请转给更多人!
记住:保卫心脏一些小习惯
1、睡觉把腿垫高
晚上睡觉把腿部垫高确实可以保护心脏,这便于腿脚部的血液回流到肺部、心脏,心脏又可将新鲜血液输送到腿脚部,减轻心脏输出的压力,保护心脏。
2、每天一杯绿茶
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每日一杯茶,对人的心脏健康有好处。绿茶里的茶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而且绿茶中的绿茶素具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都可以保护心脏。(当然在体质允许的情况下喝)
3、三个时段喝对水
保护心脏在三个时段要喝对水:
第一杯,是早晨起床后,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
第二杯,睡前半小时,能稀释血液,预防心梗和血栓;
第三是,深夜醒来时,少喝一口水能增加身体水分,保护心脏。
4、按摩手腕上的护心穴
手腕上有个护心穴——按摩内关穴对心脏有保健作用。
伸开上臂,在前臂前区,从腕横纹同上量3横指,两条索状筋之间,即是内关穴。
用左手拇指指尖按压右内关穴,按揉10~15分钟,每日2~3次;再用右手以相同的方法按压左侧的内关穴,反复按揉即可。有宁心安神的疗效。
5、每天笑一笑
一次开环大笑能使血管扩张,血管的扩张使血流增加,血压降低,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这也再次验证了“笑是良药”的说法。另一项针对大笑与心脏病复发的研究发现,每天观看30分钟喜剧,可以减少心脏病复发的危险。
6、充足睡眠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睡眠》期刊上发表文章说,包括打盹在内,每天睡眠时间超过或不到7小时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较高。如果有一段时间睡眠被剥夺,可利用早上补睡一两小时,这样有助于恢复身体的警觉性。
不可不知的心脏病高危险因子
常见的心脏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瓣膜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律不整、心脏衰竭、先天性心脏病等。
但谁比较容易得到心脏病呢?除了先天性因素之外,心脏病的高危险因子还包括了:
年龄:老化是常见的原因,男性45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即属于高危险群,就像机器用久了,引擎也会有磨损,因此心脏病得病的机率与年龄成正比。
遗传:家族中有人得过心脏病者得病机率会增高。但是对于这方面的说法,我从中医临床观察中也有了不同的解读,因为许多疾病与饮食、生活、作息、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心脏病就是其中之一。多数人在年幼时都与家人同住共食,养成的习惯会很接近,甚至透过学习与模仿而社会化,这也包括对于人、事、物的情绪反应与做法等等。
例如,成长于一个父亲情绪比较暴躁的家庭,妈妈喜欢煮又咸又油腻的食物,兄妹又常常熬夜用电脑玩游戏,年幼的孩子通常很容易模仿这些行为和习惯。等到成年之后,除非有自觉想要去改变,否则多数人仍会因循着成长环境所培养出来的惯性生活,因此同一个家族成员,会罹患同一类型疾病也就不足为奇了。
性别:男性得病比率偏高,女性因为有女性贺尔蒙的保护,所以罹病率较低。
除了生理因素之外,传统社会价值观期待男性在事业、经济上有较多的表现,长期的工作负担、竞争等压力的负荷,都会加重男性心脏功能的耗损。女性若提早停经,罹患心脏病的比率也会提高。
抽烟: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抽烟会降低人体免疫力,也会增加罹患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
饮食: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健康的大敌。如油腻、过咸、过辣等重口味饮食,会加重身体代谢的负担,也可能诱发高血压或肾脏疾病;而现在流行吃到饱的热潮,更是有损健康,在中医观点上,肠胃的负担也会影响心脏功能。
甚至有些人压力大,会以吃喝来舒压,因而染上暴饮暴食的恶习,或过量食用刺激性食物,都是极错误的饮食态度,或许透过大吃大喝的畅快,逃避一时的苦闷或压力,但牺牲的健康代价绝对是更大的损失。许多人喜欢听中医师谈食疗,可是一说到禁口令,大家就兴趣缺缺,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吃对食物可以让人延年益寿,那吃错食物,当然也会有致命的影响。
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属于新陈代谢异常疾病,都会影响心脏血管功能。尤其血管病变多是不可逆转,千万不能有三高有药吃、生病了再找医师想办法的侥倖心理,因为血管硬了、窄了、堵塞了,都是极为严重的问题。
没人能保证你倒下的那一刻,身边是否有人,医院,而且心血管疾病造成的瘫痪、身体机能丧失等伤害,更会降低生活品质,拖累家人,所以拿生命来豪*很不值得,但这样的悲剧却在临床上履见不鲜。
其他:体重过重、长期缺乏运动、情绪压力,都会增加心脏负担,降低心肺功能。其中,体重过重通常是饮食不节制加上不运动的结果,所以在临床上见到许多体重超重的人,也多半有心脏的问题。
而心因性的心脏疾病,随著现代资讯社会快速运转的节奏,也跟着提高了好发率,许多身心疾病患者,因为长期的抑郁或是焦虑、紧张,常导致心律不齐或胸闷等现象,对治这类状况,通常解除了其心因性的问题,症状也大多能够缓解。
认识心脏病的头号杀手—心肌梗塞
心脏疾病长年位居国人十大死因的前三名,其中「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更是高居不下,据统计,心肌梗塞发生率正逐年快速攀升,罹病者也有年轻化的趋势。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者超过半数以上都来不及送医即死亡,所以死亡率常被低估。医院之后,又有一半机率可能无法康复出院,可见许多人对心脏病闻之色变也不是没有道理,其危险性之高,堪称是最可怕的头号杀手。
什么是心肌梗塞?
心脏是最尽责的器官,全年无休,人的一生总搏动次数约为25亿次至30亿次。这么辛劳的心脏,完全依赖冠状动脉提供氧气及营养。一旦冠状动脉硬化、狭窄,斑块破裂而引起血栓堵塞血管,就会发生心脏缺血、缺氧,轻者引起短暂、轻微的胸口不适,也就是心绞痛或狭心症,重者心肌细胞死亡,心脏收缩功能大受影响,出现剧烈胸痛、冒冷汗等现象,这就是心肌梗塞。但是,通常大约只有一半左右的心肌梗塞病人在发病前有前兆,有些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只会感觉虚脱、昏厥或无力而已。
心肌梗塞疼痛的部位
典型的征兆是持续胸痛,甚至会有心绞痛。最常出现的疼痛部位在前胸部及偏左侧,然后延伸到左肩及上背部、颈部、左手臂内侧,有时会出现在下巴、胸骨与肚脐之间的区域,请参考下页图的橘色区域。
严重的胸痛,虽然是心肌梗塞的重要警报,但美国一篇医学研究指出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在没有出现胸痛的情况下,医院。
而这些病人的死亡率也比一般心脏病病人高出两倍。另一项研究也显示,有三分之二的心肌梗塞病患,动脉硬化狭窄低于50%,这说明了多数心肌梗塞的患者发病前没有心绞痛的病史,甚至有些病患从不觉得自己心脏有问题,因此心脏问题很容易被忽略,这种状况容易发生在青壮年期,尤其是自视身体好、年轻、觉得心脏病是老人病的人,最容易被突发的心脏疾患击倒。
一种简单、实用、有效、经济、无害的新疗法、新技术——远端缺血预适应能有效的预防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
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是指对肢体某部位施加压力,造成缺血处理后,对远隔器官(如心脑等)在随后发生的严重缺血事件中有保护作用。国内外经过近30年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业已证实,不失为一种临床治疗的新方法、新技术,所以,年6月《柳叶刀》载文《远端缺血预适应转向临床应用》,倡议临床医生推广使用。
临床经验表明,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不仅对急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有良好效果,而且对一些慢性病的脏器(肝、肾、消化道、肺等)功能有改善作用,展示出广阔的治疗前景。
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操作简易、无害、价格低廉,但其机理复杂、奥妙、迷人。RIPC通过反复、短暂、局部的肢体缺血再灌注,释放出有益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回流全身,从而诱导细胞内激酶级联反应,激活人体第三支神经内分泌APUD系统,进而活化细胞功能,同时引起抗炎症、基因表达和生理功能的改变,调动起体内强大的免疫保护机制,极大地挖掘人体潜能。
目前,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已经引起人们和有关医务工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