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岭南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互动
凌逾
来源: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4期
摘要
自古以来,岭南文化与江南文化就遥相呼应,交流频繁。在长期的互动中,表现出三个特点:多样态的文化交流、多层次的文艺交融和多城记的文学互动。两地文化都具有沿海性、商业性、跨界性、国际性等特性,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为两地构建文化共同体提供了有利条件。两地文化的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岭南与江南;大湾区与长三角;文化交流;文艺交融;文学互动;文化共同体
当前,中国实施改革新布局,完善发展新理念,协同建设“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合力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年2月和12月,国家先后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新发展战略串联起穗深港澳珠等“9+2”与沪苏浙皖的27个城市的城市群,按下了发展的快进键,两地常相对照。大湾区与长三角均属南国,都因江河湖海闻名,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联南接北,口岸资源优良,国际联系紧密,协同开放水平高。在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与岭南、长三角一体化、江浙与江南等术语中,岭南江南概念更古老。两地自古唇齿相依,近现代在沿海性、商业性、跨界性、国际性等层面更是多有相似。目前已有的江南岭南对比研究,较多论述园林建筑、海派港派文学关系等,较少论及文艺互动和文化诗学整体对比等。本文尝试思考以下问题:江南岭南的文化关联,不同行业如何跨界因应互动;名家辈出的两地怎样创造多城记文艺;如何求同存异,发展个体独特性,并找到跨界融合性,构筑文化共同体。
一
多样态文化交流
为什么江南岭南文化交流频繁?这可归结为历史渊源、地理风物、天灾战乱、江海商贸、造船技术、城际移民、海外移民等因素,江流、海流、船流推动商流、人流南迁和海外流徙,各行业跨界互动,共同推进两地多业态的文化汇流。
(一)同名同源,水路兴商
江南岭南原有共同的名字“越”,先秦古籍统称长江以南沿海部落为百越,包括吴越(苏南浙北)、瓯越(温州台州丽水等)、闽越(闽)、扬越(赣湘)、南越(粤)、西瓯(桂)、骆越(越南北和广西南)等。其后,各朝各代江南岭南范围均有伸缩变化。秦朝使任嚣、赵佗攻南越,立桂林、南海、象郡,《晋书·地理志下》称之为“岭南三郡”[1]。唐贞观以山水为界分天下为十道,江南道为长江以南,岭南道为五岭以南、南海之北。江南多指沪、浙北、苏南、皖南、赣东北等以及太湖平原和钱塘江宁绍平原。岭南多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等华南三省二区。一方水土,一方景象。岭南江南的气候、语言当然有差异。从长江到南岭,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江南有梅雨季,岭南有绵绵春雨和台风季。江南主讲吴语,吴侬软语飘逸柔婉;而岭南主讲粤语,九声六调音律婉转,余为客语和潮语。但两地文化多有相似,都是山灵水秀物阜民丰的鱼米之乡,水乡海洋文化厚重,都以水为财,有重商情结,喜流动,不保守。吴越、南越的商业勃兴早,得益于水利建设。春秋开凿历代翻修的京杭大运河纵贯海河、*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南北五大水系,给江南带来农业商业繁华。秦朝兴建的运河——灵渠打通漓江、湘江、西江、珠江和长江水系,为岭南带来新气象。华夏,与北方的拉锯战是农耕与游牧的田草对峙,与南方是农耕与商航的河海分合,南船北马,中国水路船路东西南北贯通,促进了江南岭南商贸的内外循环交流。
(二)海路外贸,船业勃兴
岭南江南都有内河也有外海,漫长的海岸线将越地联结成璀璨银链,水网交错航线纵横,两地的水路内贸和海路外贸一脉相承。广州建城多年,秦汉已有对外海上贸易,唐朝时为全国最大港口,明朝广州市舶司一口通商,年清成立十三行管理洋货,征收内贸住税之外的外贸行税,年粤海关一口通商,成为全球航运商贸金融中心。宋元时期,我国东南沿海鼎盛的通商口岸之一是杭州澉浦。年,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上海县始建城。元朝时,上海、宁波与澉浦外贸码头齐名。澳门开埠于明嘉靖年间,至今有四百余年海外贸易史。香港开埠于年,上海开埠于年。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展近两百年的广州十三行化为灰烬,上海外滩兴起。临江近海的江南岭南造船业也遥遥领先,春秋冶铁术发展,楚吴越造船业已成熟。近代远洋航船工业大发展,从手工业转为机器生产。广州*埔造船厂比上海江南造船厂早。前者原为年大英轮船公司职员柯拜始建,年建成的石船坞“柯拜船坞”,年两广总督刘坤一收购,年并入*装机器局,年与*火局合并,改名广东制造局,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将之拆分为三。江南造船厂原为年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自强之路:从江南造船厂看中国造船业百年历程》[2]讲述该厂经多年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厂的历史,提及两位岭南人卓有贡献。一是丰顺人丁日昌,曾任江苏巡抚。年在穗设炮局仿造西洋炮弹,后被李鸿章调沪设炸炮局,年设夹板火轮船厂,买美国人的虹口旗记铁厂,合并炸炮局,纳入容闳从美购回的机器。二是珠海人容闳,作为中国留美第一人,年从耶鲁学成回国,年受曾国藩委派筹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赴美购机器多种,—年局内兵工学校每年派30名人才赴美官费留学。容闳是丁日昌的译员,译有《地文学》《契约论》。丁日昌后任福建船*大臣、巡抚,促使船*学堂35名学生赴欧留习,有严复、刘步蟾等。一厂见一业见一国,熔铸强*强国梦。江南岭南的船舶工业技术、远洋外贸海丝路,使得两地海内外人才互动更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更便捷。
(三)人流南迁,文化传续
水路打通,陆路便利,利于商贸发展人口流动,再加气候天灾战乱人祸等因素,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口几次大规模自北向南迁移。一是秦将赵佗领50万人沿水路南下,统一南越,以和婚方式和辑百越,从秦至西汉子孙赵建德五任共93年,留下大批海丝路贸易证物。二是西晋末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华夏文明向江南转移。三是唐朝安史之乱和唐末动荡,大批中原人士移迁江南岭南,南北人口首次均衡。四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中原江南大规模移民岭南,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唐张九龄开凿南粤大庾岭新路,梅关古驿道是海丝路与陆丝路的连接线。从宋至元余年间,珠玑巷作为人流南迁的重要驿站,成为广府人和部分客家人认定的故乡。[3]与南越王呼应,千年后吴越王钱镠领江南两浙41年,留下家训“心存忠孝,爱兵恤民,勤俭为本,忠厚传家”,后代人才辈出,如钱大昕、钱穆、钱其琛、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等。近现代江南岭南更是魁杰蜂拥,江浙才子鼎盛,状元进士院士数高居榜首。大量家谱记载家族南迁史,两地人才互渗。江南从吴文化到越文化再到海派文化,从尚武到崇文,才子之乡延续诗性传统:“冰作质,月为*。萧萧细雨入*昏。人间暂识东风信,梦绕江南云水村。”[4]左鹏用数据分析唐代岭南流动文人,证明岭南在唐代后期日益有吸引力。[5]唐白居易行走江南岭南,有诗《宝历二年八月三十日夜梦后作》云:“尘缨忽解诚堪喜,世网重来未可知。莫忘全吴馆中梦,岭南泥雨步行时”,诸般不适。宋反复贬谪南下的苏轼云:“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自我安慰,暖心安心。明初,岭南仕宦与江南文人交往,多浙东之士。清初,江南人吴兴祚任两广总督八年,大力发展岭南文化,建洋行修贡院书院驿站办诗会出书等。[6]清初,“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和梁佩兰诗风以雄直古雅著称,江南常州人洪亮吉云:“尚得昔贤雄直气,岭南犹似胜江南。”岭南从渔猎到稻作再发展到商侨文化,清代赵翼写岭南已是“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凸显出昂扬奋进、冒险创新的精神。
(四)跨境热潮,留学海归
岭南经历了以江南为师到互为师友的过程。[7]古代中国经济文化从*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近现代战乱和商贸使国人向珠江流域和海外渗透。近代广东得风气之先:通商早通外事、办实业兴制造、开报馆学堂、开学会国会、游学海外等,香山被称为“买办故乡”。上海开埠后,粤人北迁,盛时达12万,广东三大买办唐廷枢、徐润、郑观应在上海深有影响,粤商、吴商与洋商同场竞技,将岭南江南文化发挥到极致。[8]《清代广东人在上海》《广东人在上海(—)》《近代买办群体中的广帮(—)》《珠水维新:中华文明的珠江时代》《岭南师*》《粤人奇性二则》《广东精神是什么》《广东人向外进展之精神》《南海之滨的舶影文光》等论述进取拓展、敢闯重商、向外看世界的广东精神。现代沪人频繁南迁,年香港的上海人只有人,主体还是粤人。至年港人从万增至多万,上海移民增多。年12月日*占港,年港人只剩60万。年前港经济不及沪,年后大批沪人来港避难经商做工,近80万移民为港注入活力,二战后制造业第一波全球分工,香港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发展。改革开放初又涌来大批内地人,港超沪穗,几近一口通商。20世纪前半叶上海是金融重地,后半叶则是香港,穗沪港澳外贸史此消彼长。①江南岭南都有著名侨乡,如广东潮汕江门梅州、海南文昌、福建泉州福州、浙江温州丽水等地,岭南较早涌现出东南亚、欧美侨商,世界闻名。从年到年底的37年间,我国留学生达万人,海归占79.87%,其中粤港澳和江南留学生占比高。广州有广交会,还有留交会。留交会年创办,吸引大批海归从事高端行业。
就整体而言,江南岭南的城乡世相、文人脉络、古典文化等互渗影响,都有悠久的外贸史出洋史,近现代海丝文化、中西交融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更是密切相关,因路通船通,而人通财通文通,乃至世界通。
二
多层次文艺交融
随着印刷工业的发展,报刊业兴盛,中外交流更加频繁,江南岭南的近代化和现代化都走在前列,两地文人交流互动,共同推进文艺发展。
(一)文学新源,西学传扬
近代港澳沪穗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杨义教授认为,澳门年变迁关键是中西文化互渗融合[9],澳门文学源头是年意大利人利玛窦入澳,住澳两年才往内地传教27年,当中国子民,译四书为拉丁文,乾隆钦定《四库全书》收其中文著译20多种,存目6种。郑观应最先倡办上海世博会,年居澳门写《盛世危言》,讲述上海近代文明先驱徐光启资助利玛窦传教,60岁写《农*全书》,归葬地为徐家汇。大三巴圣保禄修院是16世纪末教会创办第一所西式大学,常演多语种戏剧。澳门最早西式剧场为年建岗顶剧院。年侨居上海的洋人建兰心剧院。澳门戏剧率先打通中西,也受粤剧粤曲神功戏祭祀剧影响,中国话剧史开篇因此要改写。[10]年被贬的汤显祖从广州行船到澳门[11],留澳门诗若干,如《香岙逢贾胡》“不住田园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樯”,《香山验香所采香口号》“不绝如丝戏海龙,大鱼春涨吐芙蓉”,《听香山译者》云:“占城十日过交栏,十二帆飞看溜还。握粟定留三佛国,采香长傍九洲山”,还有“花面蛮姬十五强,蔷薇露水拂朝妆”,年《牡丹亭》第21出《谒遇》让广州府香山奥多宝寺的住持自云:“一领破袈裟,香山奥里巴。这寺原是番*们建造,以便迎接收宝官员。”汤显祖记叙城市海景、异乡异人的新异印象,成为华洋杂处澳门文化的传唱者。香港文学源头也与西方有关。赵稀方教授指出,年创办的中文期刊《遐迩贯珍》有传教性质。[12]刘以鬯认为,香港文学可从年谈起,中国新闻业的创始人王韬与友人合办的《循环日报》首创文学副刊,虽来自上海却能以粤语写小说诗词见闻札记,自创粤讴体。[13]王德威教授的《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即哈佛版《中国现代文学史》(ANewLiteraryHistoryofModernChina)认为,现代中国文学开端之一是年澳洲传教士莫里森被逐出广州,去马来西亚译白话《圣经》。该文学史异于已有编年体,从文化转译、面向世界、现代传统关系重审过往阐释。②年上海有英文《北华捷报》,年《上海新报》是英文《字林西报》的中文版,主笔为英美传教士伍德和林乐知,比《申报》早11年。显然,江南岭南近现代文学均与印刷、报刊、传教文化息息相关。
(二)报业兴盛,南北呼应
年下半年,康梁等维新人士在澳门创办《知新报》,与上海《时务报》呼应。张重岗教授分析,《知新报》背后是维新派与洋务派的较量,戊戌*变后,《知新报》比《时务报》更有异彩。[14]澳门报刊多语种。年创葡文《蜜蜂华报》,年创中西合璧《依泾杂说》,年创《中国丛报》,年创《澳门杂闻编》,还有中英合刊《传教者与中国杂报》。年广州有英文报《广州纪录报》,年因战乱迁往澳门又出了4年。年林则徐在广州办《澳门新闻纸》。年土生葡人飞南第创中葡文《镜海丛报》,孙中山执掌编务。赵稀方教授的《报刊香港》提及沪港互动,如“香港《伴侣》约请上海新文学作家写稿”[12]。香港《华商报》学习借鉴上海商业报纸《申报》。*万华教授指出,“年创刊上海《文潮》是年香港面世《文艺新潮》的前身;《文潮》左翼和现代思想交汇,文学本位立场和社会使命感互补,应对大众文学驾驭和消费社会;《文艺新潮》自觉选择现代主义,反抗社会功利和肤浅,走出京海对峙,开展新诗现代化,重建中国文学”[15]。由此可见,岭南报刊与江南报刊多地联动,彼此延续,流动叙述。
《知新报》
《时务报》
(三)沪港接力,流行互渗
“四毫子小说”是上海环球图书出版的环球小说丛书,年迁到香港后发展成流行小说丛书[16]-,主持人罗斌信奉薄利多销,高峰时每天出一本,每本约20页。题材多言情,写家庭婚姻或夜总会舞女故事,有海派风味又迎合港人心理——经历战争沧桑、人际离合后,对男婚女嫁、伦理道德、邻里关系多感兴趣。香港这种“四毫子小说”常与大众媒介结合,改编为电影广播剧。不少作家跨界转当编剧导演,如杨天成、西西、三苏、依达等。倪匡、亦舒都生于上海,兄妹俩都成为香港畅销书名家,分别开拓科幻小说、言情小说,可谓奇迹。倪匡年赴港,文体多面手,以快笔闻名:用倪匡原名写武侠,卫斯理笔名写科幻,魏力笔名写侦探,沙翁笔名写框框杂文。亦舒年5岁来港,15岁写稿,任《明报》记者、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电视台编剧,后移居加拿大,除小说外还以笔名衣莎贝在《明报周刊》写专栏,科幻小说常让倪匡笔下角色客串出现,如原振侠、小郭等,笔下女性多自爱自强、独立特行。流行作家善于把握大众口味喜好,赢取市场效应,港派与海派相通。
(四)山水美学,渚涌水墨
台湾作家刘克襄游珠江水涌和浙江良渚后,认为“渚”代表江南景观美学,“涌”代表岭南水岸美学。[17]渚,指水中小块陆地,被河水曲折迴绕的肥沃湿濡小洲,大渚为市,小渚为村,鱼渚是渔夫拿四方网抓鱼的小岛,石渚是古镇堤岸,舟渚为泊船的小洲。广州有南涌东涌,深圳有葵涌。珠三角有桑基鱼塘、基围围村,村落石墙包围以防御仇敌盗寇和猛兽,常见于粤南、香港新界。客家人信“涌生咸草、围立大榕、家伴龙眼、屋偎*皮、村出白兰、林藏沉香”的风水林使人才辈出。[18]珠江三角洲河海交汇,南国水乡风貌青绿,物种丰富。丰饶之地才可种油菜花。水字边词语呈现蒹葭秋水、温润如玉、丰饶富庶的水乡美学。多样自然环境、绮丽水岸意境浸润出江南水墨画,处处见渚,如董其昌、吴冠中的山水画,影响了岭南画派如关山月、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的山水写意画,但岭南画较少呈现“涌”美学。不管如何,山川之美、文字之美、画像之美携手镌刻了江南岭南的人文气质。
江南水墨画作
(五)建筑互联,园林文影
江南岭南因地处经济地带而非权力*事地带,拓展出别样文化——非主流边缘化商业化,士子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回乡造园,推崇临江豪宅、生活艺术哲学,山水园林水墨建筑与水墨画互相映衬。早期岭南建筑受贬谪官员影响,多取法于北派和江南建筑,如秦末南越宫苑、南宋萝坑精舍等,但少见龙凤麒麟而多岭南佳果貔貅等装饰符号。明清岭南建筑受鼎盛苏杭影响,如广州镇海楼、潮州广济楼、琼州钟楼,还有东皋别业等。潘彤认为,“江南文化孕育了精致儒雅的坐商苏商,坐守本地建造江南园林;岭南文化则滋润了不惧艰难、敢于天下先的行商粤商,在异地建商人会馆公所,在本地办春秋两季外贸广交会。”[19]因华侨对外交流增多,明清后岭南建筑渐成中西合璧风格:珠三角有广州海山仙馆、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国、东莞可园(苏州有五代十国始建的可园);韩江三角洲有潮阳西园、澄海西塘等;开平碉楼更显中西风,集合古希腊罗马及伊斯兰风格。江南作家南下难免常忆园林,典型如金庸,其有沪港足迹:年生于“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的浙江海宁查家,年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年入港办“明报”集团,跳离海派,自创新武侠小说,17年写15部创造个人物发行3亿余册,被改编为影视剧余部。金庸武侠少写香港却处处忆念江南,文气浸于园林[20]:《碧血剑》第五回袁承志和温青在南京魏国公徐氏园林找宝藏;《书剑恩仇录》将海宁安澜园名为隅园;《天龙八部》写姑苏慕容氏园林燕子坞;“射雕三部曲”写太湖武林前辈,从归云庄到陆家庄,*药师桃花满山的桃花岛;《射雕英雄传》郭靖和*蓉到西湖;《鹿鼎记》写吴三桂建昆明城安阜园,韦小宝巡抚扬州住盐商何园。无园林不金庸,其畅叙园林得以重返童年和少年。金庸15部原著被改编为百余部影视剧,无意中用影像为江南胜景做了无数次绝佳广告。若像张均教授主张的,对金庸作品所依人物事件与园林原型进行本事考证,必是有趣有价值的选题。[21]这其实就是文学考现研究。[22]岭南作家写江南而成名者如刘斯奋,祖籍中山,年移港,年后居穗,任职广东省委宣传部,醉心古典诗文美术书法,历史小说《白门柳》三部曲再现明末江南文人“士”阶层的奋争故事,以明末清初复社诸生与秦淮名妓的命运展示17世纪朝代更迭巨变,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中大刘卫国教授有论著专论《白门柳》的历史原型与文学想象。由此观之,江南岭南互为跨界书写对象,不管是报刊文学、建筑园林山水水墨、流行文化大众文化都互相渗透,难分彼此。
三
多城记文学互动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多以农村、革命、社会变革为主调,但其实还有重要的城市主题,江南岭南摩登城市兴起早、发展快。21世纪中国城市群、城市带更是像高铁般飞速发展。大批现当代作家游走移居多个城市,异地辗转无疑是绝佳的文学灵感触发器,他们都有意无意书写双城记、多城记文学,这种新时代新气象独树一帜。然而,作家们城来城往,时代不一,流向不一,居停时间不一,所写城市题材和风格各有特色。
(一)江南作家途经香港而影响粤港澳文坛
由沪到港的南来作家较多,如西西、徐訏、曹聚仁、陈蝶衣、包天笑、项庄、姚克、易文、倪匡、亦舒等。其中张爱玲、叶灵风、刘以鬯、王安忆、葛亮等尤其善写江南岭南多城记故事,海派港派文学互为镜像,佳作琳琅,可圈可点。
西西
张爱玲一生辗转三地:上海29年,成名于斯;香港6年,离乱于斯;美国40年,终老于斯。虽生于上海却深有香港情结:年因二战爆发入读港大,年因日侵港返沪;立志要为上海人写香港传奇,《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倾城之恋》《茉莉香片》《连环套》《烬余录》等写香港城市情爱世相战乱,末世离乱感造就了苍凉底色;年以《传奇》《流言》集子成名。年以继续港大学业为由赴港,距上次离港正十年;居港写作冷观反思江南内地,并主动转向影视编剧。张氏生前红极一时,身后深有影响,被奉为祖师奶奶。王德威历数痴迷张腔的张门弟子。[23]60年代私淑张爱玲者,首推白先勇与施叔青,都善雕琢文字、模拟世情。70年代有钟晓阳和台湾“三三作家”。八九十年代大陆张迷作家兴起:阿城推崇,《闲话闲说》论张的世俗取向,其推敲文字似张,作品却不同道。苏童及叶兆言最能传达城市“张味”。苏童慨叹怕张怕到不敢多读,其《妻妾成群》《罂粟之家》白描没落家族的奸情凶险,大白天闹*的阴湿缛丽幽深,再现《金锁记》《创世纪》风采。叶兆言《夜泊秦淮》等中篇像张爱玲般都在模拟鸳鸯蝴蝶派笔法,但不乏世故警醒的禀赋,在涕泪之外别有所见。上海须兰《仿佛》《闲情》《石头记》取法《红楼梦》也师张,《闲情》讲一男两女故事,有《红玫瑰与白玫瑰》影子,此情可待成追忆似《半生缘》。王安忆另谱张派新腔,《长恨歌》结构似《连环套》,笔锋似《倾城之恋》,叙述上海女人王琦瑶从十里洋场到动乱到改革开放与男人们纠缠一辈子不得善终,历史万千细节归结为平凡女人在情欲堆中打滚的四十余年人生起落。
虽然萧红是东北作家,但可堪对比论述:萧红比张爱玲年长9岁,两位才女有座命运交叉的城堡——都于年前后居港,并写出重要作品。萧红离渝到港,抱病写出成名作《呼兰河传》《马伯乐》。年端木蕻良创《时代文学》发表萧红《小城三月》。两才女都因日侵港战争而受难:一丧命一失学。年初萧红病殁分葬女子中学和浅水湾,后迁穗:“浅水湾不比呼兰河,俗气的香港商市街,这都不是你的生死场。”[24]张爱玲也与浅水湾有缘,常到那里的酒店看母亲和牌友,写就香港情场如战场的名作《倾城之恋》。香港作家刘以鬯、小思、叶灵凤等都论述过萧红文学创作历程和影响力。
(二)江南作家扎根香港,书写原乡本土双重体验,有开拓性
刘以鬯被誉为“香港文坛教父”,实于年生于上海,年逝于香港。前30年主居沪,后70年主居港。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汉功底扎实。年赴渝任《国民公报》《扫荡报》副刊编辑。抗战后自渝返沪创办“怀正文化社”。年南迁香港,在《香港时报》编《浅水湾》副刊。年任《星岛周报》执行编辑和《西点》主编。年至新加坡《益世报》任主笔兼编副刊。第二年赴吉隆坡任《联邦日报》总编辑。年回港重编《浅水湾》,译介西洋文学和美术。年任《快报》副刊编辑。此后在《星岛晚报》主编《大会堂》文艺周刊。年任《香港文学》社长兼总编辑。其孜孜不倦从事创作、翻译和研究,有《酒徒》《陶瓷》《一九九七》等作。赵稀方教授认为,刘以鬯揭示香港都市,是以香港方式延续上海现代主义文学。[25]刘以鬯笔下的香港上海常互相映照,一如《对倒》。刘以鬯研读鲁迅、沈从文、端木蕻良、萧红、姚雪垠、废名、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乔伊斯、福克纳等人名作,借鉴西方心理、意识流小说,实验现代心理小说,创作故事新编,给传统注入新内容形式,兼容并包吸取“海派、港派、西洋派”精华,既是富有创新探索精神的小说家,也是有新颖见解和真知灼见的批评家和理论家,融会贯通自成一体。
叶灵凤一生历经江南岭南两座洋场,南京人,于上海美专毕业,20世纪20—30年代为新感觉派名家,善以意识流、弗洛依德学说写性心理性暗示、婚外恋同性恋双性恋自慰等,“隐含着生命忧患,怅然于人生至美境界的难得和人无所不在束缚中的哀感”[26]。年到港编《星岛日报》副刊,写随笔小说并翻译,写故乡风物,如雨花石玄武湖中山陵、红楼梦与南京等。作为江南人却热于写香港掌故,年有《香港方物志》、年有《香江旧事》、年有《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等书,后期的港味盖过了前期的海味,由虚到实,开拓香港掌故一脉有新功。
(三)港岛流浪小说、难民小说叙述生存困境
浙江慈溪人徐訏一生城市漂泊,成就流浪小说。他曾是海派“新浪漫主义学者型作家”,北大毕业后留法,写《*恋》,早期作品以爱情为经、心理分析为纬,浪漫传奇幻境与哲学心理学宗教学结合。初创戏剧学写人物对话与独白,小说也多用自白体,描写人物心理语气自省,抒情酣畅,多种思想交锋,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刘以鬯说,抗战后从渝回沪,请留学回沪的徐訏将《风萧萧》交给自办的怀正出版。[27]徐訏年拟暂居港,谁料扎根30年,出版30本小说话剧散文文评,年台湾正中书局《徐訏全集》有15卷60余种约两千万字。吴学勤教授指出:“《江湖行》尤为睥睨文坛,是其野心之作。此抗战四部曲远超《风萧萧》。”[28]艾晓明教授认为徐訏善写都市浪游人的流浪痛苦和怀乡情调。[29]徐訏隔岸观火热看内陆,若即若离冷察香港,如《盲恋》《来高升路的一个女人》。徐訏还能被港人回忆,因电影改编。年《盲恋》被易文拍成香港故事;年《江湖行》被张曾泽拍成武侠片。年陈逸飞把《*恋》拍成《人约*昏》,迎合90年代港人对30年代上海的怀旧潮[16]38-46:深夜馄饨摊、吵嚷旧货市场、电车叮当英法租界、落满梧桐叶的马路、豪华夜总会、徐家汇教堂后徐镇老街,在如画构图光影下凸显十里洋场繁华。
20世纪前半叶中国大陆战乱不已,大批难民逃难到港,香港难民小说兴盛,叙述难以谋生、城市商业化、人情冷漠等困境。浙江人曹聚仁年到上海,年移居香港,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特派记者,50年代办《循环日报》《正午报》,任8所大学教授,承传浙东学派余韵,广泛结交国共高层、记者作家。其难民文学《酒店》年连载于《星岛日报》,写三个酒店舞女流落香港后的不幸遭遇。华侨*谷柳《虾球传》将一生漂泊的经历投射到人物身上,主人公少年扒手虾球从香港浪迹到广州,成为流浪儿大哥,后在东江游击队接应下爆仓成功,成了游击队小*。虾球忠厚善良、侠义勇敢、追求光明[30],草根的曲折人生透视出社会黑幕。
(四)游走世界各地,聚焦多城,港派、海派与古韵交融出新
施叔青以一己之力写《香港三部曲》《台湾三部曲》。年生于台湾,纽约市立大学戏剧硕士,年移居香港17年。《香港三部曲》以写实法全景式为香港百年画像,以妓女*得云家族史重演香港百年史,得海派风韵,贴近世俗书写家常,但对女主人生事业柳暗花明的心路、殖民者心态还可再开掘。施叔青的局外人视角冷静超脱眼界空旷,但对委屈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不像上海于张爱玲是血液本能,有脱口而出的默契感知、自然宁静的和谐。该书的文学史意义在于:串接妓女家族史和香港殖民百年史,在性与*治中交汇城市与人物历史,虚实相生再现港人屈辱史、反抗史和重建史,游走于感性理性、传统现代、东方西方之间,女性主义与殖民主义融合有独到之处。[31]广东作家朱崇山年出版的《风中灯》也写香港百年风云史,比施作晚六年。朱崇山年就读香港达德学校经济系,后为广东文学院创作员。施文有海派风,《票房》写上海帮票友联谊会成员们热情外表下的势利精明,细描弱势女子被欺骗拿捏的悲切;《窑变》写苏富比拍卖会场、《一夜游》写总统莅临的筹款酒会,写明争暗斗、话语机锋、含蓄双关。施叔青年新作《度越》写宗教轮回寓言,女主角为纾解情事纠缠到南京研究佛教,又平行讲中古故事,佛门寂生与歌妓嫣红的感情纠葛,他到建康学道弘法,神迷江南士子文采风流,古今男女历经情海劫难,打破我执,度越有无,以求修行。施叔青善写多城记:台北香港纽约南京等交相辉映。
钟晓阳的古韵诗情有古江南风韵。祖籍梅县生于广州长于香港在美读电影系,移居澳洲又回港,年《停车暂借问》一举成名,1年台湾刘德凯改编为电影《烟雨红颜》。钟晓阳也当编剧,写《遗恨传奇》后封笔十年,7年起又在港发文。钟文沉静娟秀,佳句隽语扑面:“海那边的风沿地卷了来,哗哗地没个边际,信笺斥侧作响,墨迹干了,带点腥凉味,勾勾勒勒皆望向归期”,“一只只鞋子,大张着口,等着吃许多路程,而大部分是冤枉路”,“窗玻璃上暗暗映出两个影子;*影一般,无声地馋相地吃着,荒荒岁月里凄凉的夜,眉眼都不抬”,拟人修辞,诗化句法,弥漫苍凉的愁绪感。作家朱西宁认为,钟晓阳善于融汇中西,有仙缘在中国诗词的养育里呵护长大。
葛亮是典型的双城新生代,年生于南京,千禧年来港,港大硕士毕业,浸会大学任教,曾赴加拿大探亲访友。居港20年栽培出累累文艺硕果,有小说散文艺评,如《谜鸦》《戏年》《相忘江湖的鱼》《绘色》等书。早期作品写南京远超写香港,《朱雀》讲南京几代海内外移民的风云变幻;《小山河》在港写老江南、老上海、老灵*,其中《江南》谈吴承恩、归有光、沈复、周瘦鹃、刘半农、朱自清、钱钟书、杨绛、叶灵凤等江南文脉,论江南的王气亡气水气女气文气雅气,写来悠然自得;《七声》写宁港人事,《浣熊》写今世香港;《问米》织造视听味嗅触觉多感融合的通感叙事,营造悬疑迷幻之境,雕琢古今符号跨界、港海派交织的迷宫编码。[32]年获“新时代广州文化交流大使”证书,自言盼写羊城。年葛亮编剧的电影《听见她说——云重传》由李少红执导奚美娟演绎,讲司徒云重生于广彩世家“广州义顺隆”,因家规传男不传女,遗腹女从小被当成男孩养,被迫娶妻,为陶彩技艺传承而牺牲个人幸福,后经历情感波折,自我性别意识逐步觉醒,完成了从女孩到女人的转变。葛亮得宁沪港穗精髓,开拓新古韵小说[33],激活传统符号,精雕细刻复现古典雅致神韵,重扬儒家家族文化精髓,弘扬传统现代交织的气质,吸取外来文化精华,让史传雅文、儒商传统、五四文化焕发出新活力。
(五)当代作家的多城互动情况更复杂
(1)江南迁广东的作家善写都市文学。浙江人章以武年写《雅马哈鱼档》,后任《情满珠江》等编剧,人称“南国流行生活的记录者”。祖籍江苏的广州作家张欣反映商业时代的城市价值观变迁,有20多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江苏人曹征路长居深圳,多写改革开放题材的小说。江苏人魏微5年签约广东作协,既写故乡小城故事,如《大老郑的女人》《化妆》《异乡》,也写城市女性日常故事。(2)北上江南的当代作家较少,不像近代粤港到江南的买办商人多。广西人*咏梅从穗迁杭后写首个短篇《父亲的后视镜》,讲父亲驾驶卡车畅游运河遭遇情感路障的人生波澜,获鲁迅文学奖。(3)澳门方面,近现当代江南文人如印光任、张汝霖、郑炜明、梁荔玲、赵阳、许明明、郭大昌等;澳门的广东作家远超江南,高达30多位,如陶里、吴志良、危令敦、危令欣、廖子馨、冯倾城等;[34]来自他地的如李观鼎、太皮、姚风、贺绫声、鲁茂、朱寿桐、周桐、凌谷、*文辉、龚刚、陆奥雷、凌雁等;本土作家如飞历奇、吕志鹏、李宇樑、袁绍珊、李鹏翥、林中英、寂然等。
20世纪90年代前后学界兴起双城对比研究。李欧梵教授对比沪港传奇,其《上海摩登》分析上海现代性建构:印刷文化催生《东方杂志》《良友》等刊;影视影响海派想象,迷恋色、幻、魔、女性身体等。此后沪港互动更复杂:新上海景观是对香港现代或后现代的复制,而香港以老上海为蓝本。李今教授认为,海派特质是书写都市唯美颓废、小说电影化、新市民日常哲学等。[35]赵稀方教授指出:“王德威翻译过来,我们才注意到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李欧梵翻译过来,我们才知道如何讨论上海摩登,翻译借鉴导致了学术研究话语的转变。”[36]这些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为根基的研究气象一新。20世纪初战乱使香港接纳大批晚清遗老、上海帮,香港早中期文学电影承续海派,异于大陆学界的隔代遗传。③江南岭南文学互动可参阅陈国球教授主编的12卷《香港文学大系—》④,陈剑晖、徐南铁、郭小东主编的《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37],全面梳理广东文学影视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的重要作家作品。
不管是过路还是扎根岭南,不管是难民文学还是新古韵文学,江南作家都给岭南带来了异彩。沪苏杭宁扬、港澳穗深珠是长三角珠三角核心城市,城市和文学排名多变,双城记多城记丰硕不变,有望成为新文类。多城记文学书写都市个人的多重感受,传达人类共同经验。但也有差异,港派的多城文学更有个性。在全球城市日益同质化的趋势下,香港草根街巷文化更有本土性、异质性,《功夫》和“麦兜”等影视系列再现底层磨难、艰难求存而随缘快乐,港派文艺再现骑楼街招、蚂蚁灰尘、剪纸飞毡等边缘符号,将城市命名为我城、I城、O城、V城、浮城、狂城、失城等:“香港文艺家们在历史与今天、本土与异乡、商业与艺术、伟大与琐碎等种种缝隙之间说一个自己的香港故事。”[38]港派作家多向下看,不同于大陆的向前看、台湾的向后看。20世纪中国城乡观念有变:初期重乡野田园,“早期海派小说写香港水绿山青的南国小岛,自然淳朴的乡村自然,异国情调不同于上海十里洋场的都市风景线……成为香港社会的总体想象物”[39];中期重城市建设,城市文学兴盛;后期重生态自然环境保护,因人们受环境污染之苦,农村乡野文物逐渐消逝,目前治理好转中,生态文学兴盛,如刘克襄《四分之三的香港》是香港行山、穿村的游记。从20到21世纪,文学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