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全景)
搬迁,向来被认为是“天下一大难”的工作,整座县城搬迁更是难上加难。上个世纪80年代末岑巩县就有了“搬家”的想法,由于各种原因,年省人民*府才正式批复同意岑巩搬迁县城,新址为新兴村。“因为家里有亲戚在新兴村上班,我8、9岁的时候常常会跑来这里看火车。远远地能听见火车轰鸣声,然后看着它飞驰而过,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已是无比的满足。如今,再听见火车的声音,还能回忆到童年的点滴。”岑巩县委宣传部杨*权感慨颇深。
(年的岑巩县城全景)
早些年的岑巩人,从来都没有想过这座县城会整体搬迁。搬迁后,也不敢想象新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17年过去了,新城——褪去了往日的青涩,正青春;老城——守住了岁月的沧桑,默默奉献。
城区建设——从备受质疑到收获肯定
今年84岁的周梦祥老人,年参加工作,来到岑巩县上班时只有16岁。据他回忆,“县城原驻地思旸镇龙江村,四面环山,地势狭窄。当时的老城,最繁华的地段就数大桥边上的十字街了,一到赶场天,羊坪镇、新兴村附近的老百姓都会来这里。由于老城区地处低洼盆谷之中,年年受洪灾威胁,年,无情的大水把我家楼房一楼都淹没了。我想这也是领导考虑县城搬迁的一大原因吧!”
现在的岑巩新城,那时的新兴村,在当时只有个电影院、税务所和零星民房。
(年岑巩县城西门)
年,岑巩县*协副主席、思旸镇*委书记杨琼当时在县*府办秘书科工作,她参与了岑巩县城的搬迁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末县委县*府就有了搬县城的想法,由于各种原因,直到年才申报。而申报的程序又很严格。为此,县领导到省、州跑了无数次,还遭到很多人质疑,县领导班子顶着巨大的压力决心搬城。搬县城时面临不少困难,那时我们县一年的财*收入只有几百万,搬迁完全靠自己,广大职工加班加点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财力。记得建大桥的钱就是全县职工集资的,按一定的比例从工资里扣,我被扣了元,身边的同事和我一样没有人埋怨,大家都希望能为新城建设尽一份力。”
杨琼接着回忆,“年省人民*府正式批复同意搬迁县城,县委县*府率先带队搬到新兴村。那时电力公司在新兴村有一栋大楼,县委县*府搬过去后就借用这栋大楼办公,其他单位没有办公场所都是租用民房。起初,由于大部分职工家都安在老城,上下班都要两头跑,很不方便,县里为此专门买了一辆大班车,但是要买车票。每天早上7点准时出发,赶不上车的同志就自己想办法。那时的办公室条件太差,只有县长是一人一间,其他领导都是三四人一间,我们办公室是六人一间。之后,各单位的搬迁工作也陆续进行,好多都是一天搬一点,慢慢搬过去的。年2月24日县里在新兴村举办了一个搬迁庆典。到年所有单位的办公大楼全都建好了。”为了搬迁工作的顺利开展,县委县*府克服了重重困难,现在看来,一切都值。
(年的岑巩县城全景)
原岑巩县住建局*委书记宋兴龙记得,“年举办庆祝活动时,县城只有一条大路就是思州路,还是泥巴路,为了庆典,加班加点才修好的。现在,到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比年增加%,县城人口6万人,比年增长50%,人均道路面积从年6.97平方米增加到12.8平方米,增长83.6%,人均绿化面积从的4平方米增加到6平方米,增长50%。”这些都看在百姓眼里,记在百姓心里。
公路网络——从交通落后到四通八达
翻开岑巩县的交通史,每一位岑巩人民都会深深地感叹她惊人的变迁,11个乡镇,个行*村共同见证了岑巩日新月异的巨大变革。那横跨在龙鳌河上的龙鳌大桥,那蜿蜒与平坦相协调的岑石公路,那连接新老城区宽敞的新思大道,井然有序的车流,令人感激、舒心和喜悦。
(龙鳌河大桥全长.6米,目前全州第一个采用悬拼拱架施工的箱型拱桥。)
在周梦祥老人印象里,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从老城思旸镇去现在的新城新兴村都是步行,“翻过点灯台这个坡过去,花两个小时,大概十四五公里路就到了。一到赶场天,老百姓都爱来凑热闹。一些羊坪来思旸赶场卖货的人,挑着担子先爬坡后下坡,要花50来分钟。年,全县就有国家的几台大货车,几个六个轮子的老式拖拉机。由于路况不好,虽说拖拉机载人不安全,但是路程远,很多做生意的还是选择挤上拖拉机。快进思旸时,因为害怕运管的来查车,车子一停人就全部跑完了,货还丢在车上呐,远远看没人来,才又回来拿货。原来,老百姓来赶个场很累,现在交通四通八达,坐车也方便,赶转转场玩都可以哟。”
年省里批复之后,县里启动振兴大道建设,从上大桥到下大桥,全长3.8公里,因为交通路网建设是首位,之医院的搬迁。“搬迁前的老县城太窄,一杆烟就能走通,全城只有不到30个店铺,很多职工的住房都解决不了。年岑巩财*收入一年才几百万,没有一条通乡油路。搬到新城后,我们职工住上了集资建房,现在岑巩县交通的“主动脉”和“静脉血管”全打通了,油路不仅通乡还通村了,有多公里。而在当时的老城只有0.38平方公里,新城最初规划是4.8平方公里,现在达到10平方公里。”杨琼介绍到。
(年的岑巩县城全景)
从老城到新城的新思大道路面,以前只有7.5米宽,12公里长,路况不好,开车要半个多小时。现在变成了36米宽,7.9公里长,开车最多只需15分钟。刚搬到新县城时,居民和上班的职工加在一起只有几千人,现在包括学生,有6万多人。
据县住建局副局长安正祥了解到,“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前,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仅为公里,没有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只有羊坪至思旸13公里油路,其余路面全为泥结路面,公路密度为21公里/百平方公里,居民出入条件十分艰苦。十五年来,岑巩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公路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坑洼路、泥土路在逐步减少,地区间、县际间、乡村间“断头路”在减少,有路无桥、好路险桥在减少,而且拥有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增多、县乡公路普遍提等变为油路,昔日的羊肠小道,如今也变成混凝土路面。到年底止,全县通车公路总里程达到.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8公里、国道3.6公里、省道.公里、县道.公里、乡道.公里、村道.公里,总里程比“十一五”末增加了.公里,全县路网密度达到.公里/百平方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81%。全县11个乡镇已有9个建成乡镇客运站。彻底改变了岑巩交通落后面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新兴城区“白改黑”工程预计10月底施工完毕)
百姓生活——从节衣素食到安居乐业
周梦祥老人感慨,“以前赶场都是爬坡走路,现在老百姓生活好了,赶场都是开车去,开起车回。县城搬迁搬得好,新兴村的地盘宽,接近高速路、铁路。开始说要搬的时候思旸的老百姓意见不统一,现在县城发展好了,老百姓都觉得好。都说,‘不搬过去哪里有这么好的路,没有这么好的路,哪里修得起砖房子’。”“县城搬迁后,发展变快了,接触的人和事多了,我们的思想也变开阔了。就业的岗位和渠道越来越多,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从老城到新城,再由新城到老城,杨琼工作地几经转战也让她有机会亲眼见证了岑巩发展与变化。
近年来,岑巩县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规划了“一带四区两组团”的空间格局,采取招商引资、多渠道融资等形式,投入资金12亿元,实施了一大批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10.8万平方米,绿化率达30.5%,使县城焕然一新。与此同时,建设了大大小小4个广场,给老百姓提供了很好的休闲场地。
(岑巩县彩虹桥)
“县城刚搬过来时,环境很差,城区的道路都是泥巴路的多,‘下雨一身泥,太阳一身灰老百姓也早已习惯。年前的新县城,只有四条路;现在有六条主干道,很多条路。最近这几年岑巩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安正祥说道。
“十二五”以来,岑巩县把新常态下城镇化建设作为经济转型升级、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主抓手和强引擎,不断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围绕黔东一体同城化发展,以“一年打基础,两年出形象,三年大变样”的目标,按照“民生优先、发展优先”的总体原则,建立完善了“分片推进”的工作机制,全面加速城市重点项目建设,着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生态建设,着力打造精致、特色、宜居的人居环境。年,城镇化率达44.81%,城市功能日趋完善,让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行有所乘、玩有所乐。
通过岑巩人民十余年的努力,一座现代化的新兴县城,魏然矗立于氵舞阳河畔,展示着敢实干、敢吃苦、敢拼博、敢超越“岑巩精神”的风采。
如今的岑巩新县城,一栋栋楼房如雨后春笋,一条条宽敞的大道纵横交错,一个个商场店铺灯光璀璨。在文化广场、河滨公园、休闲广场、思州石砚文化街……每当清晨或是*昏,欢歌笑语,歌舞升平,处处都是游乐、休闲、锻炼的市民,处处涌动着一座新城青春的活力,处处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龙晓慧杨玲图片来自岑巩宣传部、州*协)
——摘自《黔东南日报》
策划:陈永祥
审核:杨*权
编辑:张超
请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