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后出现快的心律失常,如室上速和室速,我们前面已经研读讨论过了,那么对于慢的心律失常,其机制如何?如何处理最优?这次我们就来结合资料聊一聊心肌梗死后传导阻滞的那些事。在谈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心脏的电路---传导系统有个回顾,不同译者版本名称有些许不同,此处我以自己喜好的翻译为准,以免后面讨论时出现误解。在这个周末的早晨查完房,品着杭州兄弟的龙井,唇齿含香,精神十足的干活。
基础回顾
窦房结、窦房传导系统、房室结、希氏束、右束支、分为前后束的左束支和心肌浦肯野纤维构成心脏传导系统(图1)。离开房室结后,His束分为右束支和左束支。右束支经右侧室间隔,大部分不发出分支,最后在右前乳头肌的基底部附近发出分支,分布在右心室的间隔和游离壁。左束支穿过主动脉瓣下的膜性隔膜后分成几个不同的分支。前束支穿过左心室流出道,终止于左心室前外侧壁的浦肯野系统,后束支在下方和后方走行。在整个心脏中,室间隔最早被单独的间隔支或后束支激活。
图(1)
窦房结由右冠状动脉近端的窦房支和左回旋支(LCX)的近端供血,分别占55%和45%。90%的患者RCA灌注房室结和His束近端,其余10%患者的灌注来自LCX。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的隔支供应希氏束远端、右束支和左束支的前束支。左束后束支近端由房室结动脉或左前降支隔支供血。远端由左前降支动脉和右冠状动脉间隔支供血。
急性心肌梗死期间新发的传导障碍(包括分支和束支传导阻滞)的总发生率很难精确确定,因为这些异常通常是慢性的,与急性症状无关。在之前我们知道许多撰文提到新发的左前分支与心梗的关系,但并未重视右束支的问题。NRMI-2研究评估了年至医院收治的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6.7%的患者在初始心电图(ECG)上有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6.2%的患者有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在瑞典对超过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的前瞻性分析中也发现了类似的LBBB发生率(9%)。现在我们终于对伴有临床症状的新发左右束支给予同等待遇了。
在溶栓时代,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最大经验来自于四个大型随机试验中登记的近76,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研究(可参阅MeineTJ及同事的这篇Incidence,predictors,and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