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夺命杀手”,能早期识别就等于抓住了获救的希望,而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然而,不少人却因不认识心脏发出的预警信号,错失了最佳的救治机会。近日,医院心内科主任张志连续接诊了多位心梗患者,有的发病1医院,开通血管后很快康复出院,也有的患者则辗转医院,拖了9个小时才送来,虽然侥幸存活,但坏死的心肌无法挽救,导致心衰。近日,张志主任深入椒金山街道,为小区居民补上了这一课。
胸痛,糖尿病、高龄老人并不明显
现场,不少居民对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并不十分清楚。有位中年女士告诉张志,自己偶尔会感到胸口突然一紧,但马上就又恢复正常。医生在听诊后认为,她的症状与心血管疾病无关。“真正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是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的患者,这才是导致心梗的高危因素。”
讲座中,张志告诉居民,心绞痛的发作常常与劳累、情绪激动相关,患者胸口有闷胀感、紧缩感和压迫感,服用硝酸甘油后两三分钟可以得到缓解。心梗则是心绞痛最严重的阶段,多数患者会持续胸痛,浑身大汗,有濒死感,服用硝酸甘油依然得不到缓解。
张志医生提醒,心绞痛的患者如果发作频繁、时间长,就要高度怀疑心梗。一些症状不典型的心梗患者,有的上腹部疼痛,与胃肠疾病相混淆,高龄老人最多见。还有的糖尿病患者,神经不敏感,常常表现为持续胸闷气短。这两类患者的病情往往更严重,越早就医越好。
6小时内送医,争取最佳救治时间
张志介绍,很多人对心梗症状识别不清,有时就会很晚才就医。心梗常常发生在凌晨,有的老年人会在家等待观察,直到早上七八点钟实医院。
讲座中,张志告诉大家,一般情况下,心梗患者从发病到送医,不要超过6个小时,越早接受治疗越好。心肌一旦坏死是不可逆的,如果超过12小时,心肌将全部坏死,很难挽救,即便能够存活,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衰,影响生活质量。因此,一旦心梗,要在最佳救治时间内进行介入治疗,降低患者死亡率,并对改善预后大有裨益。
介入治疗,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放支架
过去,对急性心梗的治疗主要靠溶栓,现在,介入治疗成为抢救的主流手段。张志介绍说,目前,医院都掌握了介入技术,患者就医时一医院。市三院从年开始就开展了急性心梗的介入治疗,急诊抢救的人数逐年增加,去年完成了近例。为了帮助患者挽救更多缺血的心肌,医院严格压缩院内诊疗流程,24小时接诊,抓住手术机会,尽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生命。
有的家属和患者对介入治疗放支架心存犹疑,张志表示,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来判断是否需要放支架。血管内不稳定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在抽取血栓后,如果血管狭窄超过50%就需要放支架。而对于尚未破裂的稳定斑块,血管狭窄超过75%也需要放支架。
支架后还需心脏康复
有的患者放支架后就认为一劳永逸了,张志提醒说,心脏康复和急性心梗的救治同样重要。
最近,张志的一个老病号再次心梗了。两年前,35岁的刘先生突发心梗,放了两个支架。出院后,他不按要求用药,也不定期复诊,几天前,原来心梗的部位再次堵塞,医院抢救。张志告诉大家,心梗患者出院后,需要长期服用抗凝和降血脂的药物,定期随诊。同时,患者还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低脂低盐饮食,戒烟限酒,生活规律,避免熬夜和情绪波动,这对心脏康复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