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已过
“数九寒天”的日子来临
冬天将进入最冷的时期
本周从26-27日开始降温
此次降温过程中
市区的最低温度仅在-4℃左右
冬季是猝死的高发季节,
入冬以来,多地发生多起猝死事件↓↓↓
01
什么是猝死
世界卫生组织将猝死定义为6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不能预期的死亡,但更多人主张定义为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其特点是骤然发生、快速和不能预期。从病因学方面分类,根据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猝死可分为心源性猝死(SCD)和非SCD。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提出SCD是由心脏疾病引起的急性症状发作1小时内的死亡。SCD约占全部猝死的80%,而非SCD约占全部猝死的20%。
02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
冠状动脉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栓塞或痉挛、冠状动脉炎、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等,其中冠心病最为常见。
2
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是心肌病中引起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见病因。
3
瓣膜病主要包括二尖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主动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脱垂或腱索断裂等。
4
结构性心脏病结构性心脏病是对心脏结构异常所致的一大类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瓣膜异常,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后天性瓣膜疾病等。
5
主动脉疾病主动脉疾病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主要发病机制即主动脉破裂和重要分支血管受累导致靶器官致命性缺血。
6
肺栓塞肺动脉血栓栓塞是心肺血管疾病中常见的急症,其发病率与病死率极高。
03
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男性、吸烟、饮酒、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糖尿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最为显著。
04
心源性猝死的诱因
心源性猝死的诱因主要包括饱餐、心理应激状态、用力排便、运动或过度劳累、长期熬夜、低氧血症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其中因心理应激状态导致心源性猝死占大部分。
05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
1
心电监测约90%的心源性猝死是由恶性心律失常直接引起。心电监测是最为简便、无创、价廉的检测心律失常、评价心脏电活动的方法。常规心电监测可以早期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从而进行有效干预。
2
一级和二级预防——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发达国家,植入ICD已成为心源性猝死二级预防的首选,近年来,ICD也被广泛用于心源性猝死的一级预防。
3
药物预防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
4
手术预防手术预防主要是针对存在明确病变,并且该病变存在可预期心源性猝死风险的人群。
06
猝死的识别和急救
猝死是个发展过程,有半数以上的猝死,在其发生的前两周就出现了明确表现。我们用“围猝死(PSDP)”来表述这个突然死亡事件的发展全过程。围猝死期又分为围猝死前期、中期、后期。
1
前期
表现不典型但干预手段多
猝死发生前约两周左右的时间。
具体表现并不典型,常有胸闷、胸痛,一过性意识丧失、昏厥,情绪焦虑,有外界诱因的失眠或心理压力等。
应对办法:立即就医
2
中期
约在猝死发生前1小时。
表现为长时间胸痛或急性心肌梗死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或头晕目眩等。
应对办法:立即就医
3
后期
中期一旦出现心电不稳,可迅速进入围心搏骤停期,即后期。
表现为意识丧失呈深昏迷,呼之不应,叹息样无效呼吸或呼吸暂停,颈动脉脉搏不能触及。
应对办法:发现此类患者,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启动心肺复苏,如有条件立即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进行除颤。在到达之前持续进行规律有效的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操作
体外除颤仪的使用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远离心源性猝死
各类高风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可能对于预防心源性猝死更加有效。危险因素叠加所致的心源性猝死并不少见,例如过度劳累、饮酒、肥胖和呼吸暂停等多因素的叠加,会大大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戒烟戒酒,适量运动,保持身心愉悦,避免过度劳累,远离心源性猝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