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就在浦西面临核酸筛查“大考”前夕,医院急诊科和心血管内科联手,成功完成一例特殊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患者症状隐蔽,在特殊时期的身心压力之下突然发作,在医院完善的防疫危急重症救治流程、以及心血管内科“介入无植入”救治急性心梗的创新技术的双重保障之下,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抢菜”太猛有点累,以为“犯胃病”
顾大姐平时身体健康,在本市开展核酸筛查之际,她像其他善于操持家务的主妇们一样忙于备货,四处“抢菜”。但最近她发现自己明显“跑不动了”,不到两百米就会气喘,需要休息。这情况持续了两天多,直到3月30日晚,她吃了家里的剩菜后开始拉肚子,她以为自己是得了胃病。
3月31日凌晨,她的“胃部不适”突然加重了,无奈之下由老伴陪同来到医院急诊。
急诊接诊医生刘晓琳发现,患者所说的“胃部难过”涉及整个胸部和中上腹部,同时没有伴随反酸、嗳气、胃部烧灼感等消化道症状,这些都不是“胃肠炎”的表现。追问病史,刘医生发现这名患者有十余年糖尿病史,还有抽烟习惯。这些线索引起了刘医生的警觉,她立即为患者做了心电图检查,提示有“心肌缺血”表现。同时,验血结果排除了“胃肠炎”,却提示“心梗指标”大幅度飙升——急性心梗!
心血管内科刘振华医生立刻前来会诊,确认顾大姐是“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特殊时期的紧张情绪和奔波劳累成为这次发病的“导火索”。当得知自己不是“胃病”而是“急性心梗”后,顾大姐和老伴先是疑惑,转而又开始害怕,老两口的心里顿时充满了焦虑。
疫情特殊时期下的入院“绿色通道”急救、防疫两不误
刘晓琳医生、刘振华医生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判断心梗(NSTE)“心脏血管有高度狭窄”,但血流还有一丝丝的联通,这时如果马上使用抗凝血药物,能保住“这一丝丝的血流”,并缓解症状。
两位医生立即采取积极的对症治疗,患者症状和生命体征逐渐稳定下来。在随后的复查结果显示,“心梗指标”还在继续升高,患者列入NSTE心梗中的“高危组”,需要住院,并在24小时内做心脏血管造影(冠脉造影),并开通血管(PCI)。
来医院前,患者并没有想到会住院治疗,手里核酸检测报告已“超时”。然而病情就是命令,一刻都不能不容耽误!医院根据制定的预案立即开启绿色通道,顾大姐的病情需要进行急诊手术并需住院观察,医院立即安排给她做了紧急核酸采样,同时办理入院,准备急诊冠脉介入手术(PCI)。
待手术顺利结束后,根据第一次核酸采样的阴性结果,医院专门准备的“缓冲病房”,在单人单间、医护人员加强防护的情况下进行治疗、观察。
在首次核酸采样24小时后进行第二次核酸检测,得到阴性结果后,可以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防疫的关键时刻,医院针对各类患者,制定了包括抢救、入院、手术在内的多项处置流程和“绿色通道”。医院**领导反复强调,要严格落实救治原则“防疫不误救治,救治不忘防疫”,既要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挽救生命,又要杜绝防疫漏洞防止疫情扩散。
“介入无植入”创新技术治疗,急性心梗转危为安
在接到急诊冠脉介入手术(PCI)任务后,心血管内科赵*礼主任带领医护团队立即到位,赵*礼术前判断,血管高度狭窄,但没完全堵塞,冠脉造影提示“双支病变”,其中回旋动脉堵塞99%,是导致这次心梗的“罪犯血管”,需要马上开通血管。
以往开通这种高度狭窄血管需要植入支架,赵*礼主任在评估病情后决定采用“介入无植入”技术救治,即开通狭窄的血管,又不需要放入支架。半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在“缓冲病房”进行后续治疗、观察后,第二次核酸阴性,目前已转入普通病房,病情稳定。
“能遇见你们,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患者对医护人员准确判断和及时救治深表感谢。
作者:唐闻佳张婷婷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